南京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2:42: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分布: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宁镇地区

● 矿产:Au,Ag,Cu,U,W,Sn,Mo等,浙江青田玉、鸡血石(印章)、熔结凝灰岩(蟾石) 11 火山喷发的阶段性

● 火山喷发是断断续续的,有的一、二次(南京方山),有的若干次(圣海仑斯). ● 不同喷发期岩浆的成分要改变一般演化规律:基性-中性-酸性 ● 喷发后期常下陷,形成破火山口(火山湖) ● 活火山指人类历史时期有过活动,否则称死火山. 12.世界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界 ● 洋脊火山带: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洋脊

● 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是中酸性火山岩,多为安山岩.

安山岩线:环太平洋大陆及岛屿为安山岩,大洋内部为玄武岩,二者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

● 红海与东非有22座活火山:均在地壳裂谷处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返回

1. 侵入作用(intrusion)

● 侵入岩(侵入体):岩浆在向上运动的侵入过程中逐渐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可分为: 深成侵入岩(深成岩):>5公里深处形成、 浅成侵入岩(浅成岩):<5公里深处形成、 ● 围岩:被岩浆侵入的岩石. 1.1同化作用、混染作用

● 同化:热岩浆对冷围岩的吞噬与化学作用,最终使围岩成为火成岩的一部分.岩浆体积>>围岩

● 混染:岩浆体积不够大,不足以完全吞噬围岩,导致 围岩对岩浆的明显化学反应,改变岩浆的成分

● 俘虏体:边部围岩碎块掉进岩浆,岩浆快速冷凝后尚未被完全“吞噬”或同化. 1.2 结晶分异作用

定义: 岩浆在冷凝过程上,按一定规律依次结晶出不同矿物的过程.熔点高比重大的矿物先结晶,导致岩浆成分不断改变.

1.3 鲍温反应系列:美国岩石学家鲍温根据结晶分异原理,用富含橄榄石的玄武岩实验得出的结晶规律. 分为:

16

1.3.1连续反应系列:化学成分连续变化;内部结构无根本变化;为浅色矿物所独有. ●(高温的)基性斜长石(拉长石,培长石,钙长石Ca[Al2Si2O8])→中性斜长石(中长石)→酸性斜长石(钠长石Na[AlSi3O8],更长石)→钾长石→白云母→(低温)石英. ● 端员成分为钠长石与钙长石,二者能以任何比例混溶.

1.3.2不连续反应系列:化学成分有差异;内部结构有显著变化;为暗色矿物或铁镁矿物所独有.

● (高温的)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白云母→(低温的)石英. 1.3.3 岩浆结晶出的岩石顺序

超镁铁岩(橄榄岩)→镁铁岩(辉长岩)→中性岩(闪长岩)→酸性岩(花岗岩)→伟晶岩 1.3.4 伟晶岩:残余岩浆结晶而成 ● 温度500度到800度 ● 挥发分高,主要是长英质 ● 结晶缓慢,形成粗大晶体

● 富含成矿物质:Au,Ag,Cu,W,Zn,Mo,U 1.3.5 单一原始岩浆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鲍温反应系列的核心是“单一原始岩浆的观点”.据此,100分原始岩浆只可结晶出5-10分花岗岩,但是,陆地上的花岗岩>>玄武岩;而大洋中只有玄武岩而无花岗岩.因此,鲍温实验得出的结晶顺序规律是对的,而单一原始岩浆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2. 侵入岩的产状:侵入岩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 (1)岩脉(dyke):分岩墙与岩床二种.

● 岩墙(dyke)-与地层层理垂直,岩浆沿围岩的裂缝挤入. ● 岩床(sill)-与地层层理平行,岩浆沿层间的空隙挤入. (2)岩体:分岩株与岩基二种.

● 岩株(stock):出露面积在10-100平方公里. ● 岩基(batholith):出露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

第三节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返回

1.火成岩的结构(texture):指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态和晶粒间的相互关系 (1) 按结晶程度:全晶质(花岗岩)、玻璃质(黑曜岩)、半晶质(浅成岩) (2) 按晶粒大小: 粗粒结构 晶体粒径 5mm

17

中粒结构 晶体粒径 5-1mm

细粒结构 晶体粒径 1-0.1mm(肉眼可辨0。1-0。2mm) 微粒结构 晶体粒径 0.1mm (3)按晶体的完整程度:

自形:缓慢结晶,晶形规则;它形:速冷,晶形不规则;半自形 (4)按晶体的相对大小: ● 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

● 似斑状结构porphyroid(侵入岩): 基质为显晶质,成分与斑晶相同.反应稳定、缓慢结晶的环境。

● 斑晶(phenocryst):粗大的晶体; 基质 (matrix): 斑晶周围细小的颗粒.

以石英大小为标准,分粗、中细和显晶质、隐晶质和玻璃质等

● 斑状结构 (porphyritic):基质为隐晶或玻璃质.(火山岩的典型结构)

2. 火成岩的构造(structure): 指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空间分布. 能反映其形成条件. ● 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 流动构造(flow):柱状、片状矿物或俘虏体定向排列

● 流纹岩的流纹构造(rhyotaxitic):不同的矿物成分、不同的颜色、拉长的气孔相互线状或弯曲状平行排列.

● 晶洞构造:岩浆冷凝收缩形成的浑圆状空洞,内常生长有晶族.不同于气孔.为不均质的碱性花岗岩(A型)典型构造.

● 球状构造: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同心圆壳围绕中心分布而成. 特征:各圈中的矿物呈放射状分布. 成因:岩浆中的某些组分脉动式过饱和结晶而形成. ●层状构造(bedded):熔岩-沉积夹层-熔岩平行排列.

●块状构造(massive structure):宏观上各向同性;矿物排列无规律;岩石呈均匀块体.火成岩所特有.

第四节 火成岩的主要类型

返回

介绍分类表

分类标准:色率、结构、构造 ● 色率:岩石中暗色矿物的含量

● 结构构造:喷出岩-气孔、杏仁体、流动、枕状;浅成岩-斑状、隐晶; 深成岩-似斑状、

18

全晶质

▲ 重点:超镁铁岩中无石英等;岩石名称鉴定主要是鉴定特征矿物.岩石SiO2含量 %

超镁铁岩<45 基性岩45-52 中性岩52-65 酸性岩>65

安山岩 粗面岩

喷出岩Eruptive 科马提岩Komatiite 玄武岩Basalt Andasite Trachyte 流纹岩Phyolite 浅成岩Hypabyssal

金伯利岩Kimberlite 辉绿岩Diabase 闪长玢岩 正长玢

花岗斑岩Granite P.

闪长岩 正长岩

岩Diorite porphyry Syenite porphyry 深成岩Plutonic 橄榄岩Peridotite

辉长岩Gabbro

Diorite Syenite 花岗岩Granite 矿物Minerals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

辉石,角闪石,钙长石

角闪石,黑云母,

中长石 角闪石,黑云母,碱长石 钾,钠长石石英,黑云

第五节 岩浆的形成与地球内热

返回

一. 岩浆的形成

1.物质来源:地壳岩石和地幔顶部的物质.

2.物理因素:与温度、压力(小,利熔)、水分(高,有利熔)有关 3.不同岩浆的成因

● 超镁铁岩与镁铁岩: 地幔顶部岩浆分熔(分异)

● 中酸性岩: a. 同超镁铁岩(岩浆分熔) b. 地壳部分熔融. 二. 地热及其成因 1.地热:来自地下的热流

(1)表现方式:a.深部为对流方式;b.浅部通过岩石传导.

● 称“大地热流” Heat Flow,单位为HFU:微卡/cm22秒 (微卡,百万分之一千卡) ● 洋底:>1。47(HFU),平均:1。47(平均热流值)

常温层,地表下10多米,与当地年平均气温相当;与海拔、纬度有关 增温层,平均3°C/百米,称地热增温率;按此计算地心温度19万度! 太阳中心温度:1500万度。 压力:2500亿个大气压

(2)地热分布:a.沿水平方向分布有差异;b.地热高的地方,低温梯度也高;c.地下深处,由于压力高,密度极大,物质不会全部熔化

(3)意义:有助于研究石油等的生成;有助于寻找地热(温泉、热泉、沸泉) 2. 地热成因

19

● 余热:炽热的星云物质聚集-收缩(地球由热-冷放热)

●重力分异:地球内部物质按比重分异,位能转成热能;(地球由冷-热,产生热) ●放射热: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热(地球由冷-热)。放射性物质主要在地壳中,可解释增温率变化原因

●撞击热:行星与地球撞击产生热(地球由冷-热)。地球究竟由冷-热,还是由热-冷,尚是探索的课题

本章图像40个; 表格1个 (火成岩的主要类型分类表)

第四章 外动力作用与沉积岩

返回

地球动力学:分外动力与内动力二种 a.外动力: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意义:说明地质发展史,寻找沉积矿产(煤、石油、铁等) b.内动力:火山、地震、构造运动产生的变形等 意义:解释构造运动学、地球动力学

第一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返回

1. 大气圈:无明确的上界;大气≈N2+O2+Ar+CO2,

地表最稠密从地面到高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外逸层

●对流层:顶面距地面高度10-16公里,每上升1公里降温6.5度(oC);温度来自地面辐射的太阳能。

●平流层:顶面距地面高度55公里。

●顶部: 臭氧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可至0度以上。不受地表热辐射或对流大气的影响。 此高度之下的地质作用最重要。

●大气的流动:全球范围的有大气环流(有一定路线与型式)。局部产生东、南、西、北风及龙卷风。

●大气的地质作用 a.氧、二氧化碳等是进行地球化学作用的重要物质 b.大气是生命的保护层(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