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层次分析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7 7:27: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的语义指向,以及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甚至语用场景等都有关系。

5.2 由于“在+NPL”的语义指向跟V的语义特征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少数情况下可能因V的多义性导致更复杂的歧义。例如“旺旺在草地上放风筝”中的“放”可以理解为“放置”,也可以理解为“放飞”。如果是前者,整个结构相当于表中例8的情形;如果是后者,整个结构相当于表中例1的情形。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动词V的语义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所以有持续与非持续、动态与静态、自主与非自主等等区别,但跟本文相关的主要是“使附着”和“使去离”特征的对立。还需说明的是,为了行文简洁,本文的“附着”动词也只是概括性的[3](p.289)。换言之,“附着”动词还可以有“制作”动词,如“写、画、编”等;“存放”动词,如“存、装、填”等;“处置”动词,如“摆、喷、抹”以及真正表“附着”义的“戴、别、贴”等小类划分,但这些细类基本不影响本文的讨论。

5.3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病句“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食堂”之所以错误,原因是它的原式“我在五道口食堂吃饺子”属于表中例7的情形,虽然“在五道口食堂”兼指“我”和“饺子”,但“吃”这一行为相对于相关成

分“五道口食堂”既不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也不具有[+使去离]的语义特征,故原式的“在五道口食堂”不能被移至补位。如果缩小讨论范围,制约“把+N+V+在/到+NPL”格式中V和NPL同现的条件主要是V的语义特征,当V具有[+使附着]或[+使去离]特征时,该格式成立。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4), 4-19.

[2]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A].朱德熙文集(第2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A].朱德熙文集(第2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施关淦.关于“在+NP+V+N”句式的分化问题[J].中国语文,1980,(6), 452-461.

[5]邵敬敏.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分化和变换的若干问题[A].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6]齐沪扬.“N+在+处所+V”句式语义特征分析[J].汉语学习,1994,(6), 21-28.

[7]齐沪扬.动作“在”字句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2), 61-67.

[8]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J].中国语文, 1999,(1), 21-29.

[9]税昌锡.论语义指向的内涵[J].语言科学,2003,(6), 20-32.

[10]邵敬敏.论汉语语法的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A].中国语言学报(八)[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1]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1),10-20.

[12]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J].中国语文,1986,(2), 137-149.

[13]石毓智.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J].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