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2:25: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

课《孟子二章》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第 第 1 21 课 《富贵不能淫》 第 第 1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 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1960 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 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提示:本文

先提出错误观点然后如何批驳错误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总结反思】 1、古今异义 (1)父命.之

(2)以顺为正.者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2、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

移. (3)威武不能屈. 3、通假字 往之女.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第 2 2 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积累屈、发、举、苦、拂、所以、过、作等文言词语,并能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孟子关于 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的思想,增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重、难点】 1、能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 背景资料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的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自主学习】 1、读课文,读准字音, 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结合文章注释,完成《新课程》P80 第 5(3)(11),6(6)(9)题。 【合作探究】 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屈、发、举、苦、拂、所以、过、作、出、入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 1、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探讨第 1 段 6 个人的共同点,属于什么论

证方法? 2、探讨第 2 段的主要论点。(提示:从正面个人角度来谈什么观点?从反面国家的角度来谈什么观点?)

3、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现在社会安定,经济

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个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总结反思】 1、通假字 (1)衡.于虑 (2)曾.益其所不能 2、一词多义 行拂.乱其所为 ( ) 入则无

法家拂.士( ) 3、词类活用 (1)所以动.心忍性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劳.其筋骨

21 《孟子》二章 第 第 1 课时 富贵不能淫 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 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三、板书设计 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 第 2 课 课 时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正确认识课文所论述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 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 胶鬲.(g) 拂.乱(f) 曾.益(zēng) 拂.士(b) 忧患.(hun)

2.把握朗读节奏。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4.教师引导梳理文章大意,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目标导学二:把握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