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说课稿.docx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7:43: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教务处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一级主题下包括四个二级主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

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展开想象,通过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学生用模型模拟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是否是实心的不可分的球体?紧接着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科学史,展现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由前面的引入做铺垫,以原子为例讲解原子内部构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我将枣比做原子,那么枣核就是原子核了,而质子和中子更象是枣核中的核仁了。 原子核带正电将带负电的电子深深地吸引,若将原子核比做母亲,电子就象婴儿离不开妈妈的怀抱。 通过学生阅读\漫游原子世界\科技小文章,更加深了学生对原子构成的认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化枯燥为愉悦。 2、提出问题整个原子显电性吗?出示表格,通过观察常见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

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 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 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 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课后1、123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后作业722、3、4 3、拓展作业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五、板书设计 整体分两个部分,一是原子的构成,二是相对原子质量,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继\分子和原子\后探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