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8 16:32: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 3.初步渗透一步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小猴子听说同学们都很有本领,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看图说出:左边有几个小跳棋,右边有几个小跳棋,一共有几个小跳棋? 生:左边有1个小跳棋,右边有1个小跳棋,一共有2个小跳棋. 问:也就是几和几组成几? 生:也就是1和1组成2.

(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你能看图直接说出是几和几组成几吗? 学生看图回答.

问:这幅图呢?(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小猴子拿着桃子来奖励你们了.(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问:小猴子左手拿了几个桃子?右手呢?合并起来一共是几个? 师: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在一起((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求一共是多少?就要把两个数加起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知

1.建立加法概念

师:要做加法,我们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就叫加号,你们看,这就是加号(出示“+”),加号表示“合并起来”的意思.

师:要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写成加法算式是:1+1 问:1和1合并起来是多少? 生:是2.

师:所以1加1就等于2(板书=2),“=”叫等号,2是1和1合并起来的得数.这个算式读作:1加1等于2. 学生练习读算式.

问: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1+1=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1=2表示把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一共是2个桃子. 2.进一步认识加法含义

(1)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问: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又跑来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计算?为

什么用加法?谁会列式?(板书:2+1=3)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请你试着用三句话说出图意.

生:有1只小猫在玩球,又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小猫? 问: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怎么想? 学生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式解答.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摆圆片:左边摆1个圆片,右边摆2个圆片,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一共是3个圆片,1+2=3. 4.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加法要根据什么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巩固练习

1.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解答。

2.看算式,先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再写得数. 1+1= 2+1= 1+2=

3.游戏:找朋友(详见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加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设计】

注:主题挂图(后称“主题图”)内容就是课本上每个知识题目下的图画.也可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 【应用说明】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演示充分感知“加法”的内涵——讲述:1和1合起来是2,合起来还可以说成加起来,1和1加起来,可以在1和1的中间写上“+”(板书“+”),“+”是加号(板书“……加号”).相加后得几,可以先写上一个符号“=”表示,“=”是等号(板书“……等号”). 教师总结:这道题是把左手的1个气球和右手的1个气球合起来,问一共是几个气球;我们知道合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我们说这道题是用加法计算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新知识: 加法.(板书课题:加法) 探究活动 游戏:摘苹果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3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一棵“苹果树”,一些写着算式(如下)的“苹果”,一些标有数字(1、2、3)的筐.

1+1= 1+2= 2+1= 2-1= 3-1= 3-2= 游戏过程

1.将“苹果”挂在“苹果树”上,筐放在树下. 2.学生摘下“苹果”放到相应的筐里. 3.谁摘得多谁就获胜.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情感目标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和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你们喜欢的好朋友,请看是谁?

生:聪聪、明明(掌声欢迎)

师:他们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他们吗?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2.1元=( )角 1角=( )分

3.一张1元币可以换( )张5角;可以换( )张2角……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评析:在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声形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新课堂。】 二、结合情境,自主学习: 1、情境对话,提出问题:

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去干啥去?

明明:奶奶来了,我拿了12角钱,想去买一包小吃给奶奶。 聪聪:拿那么多硬币,要是丢了一个,怎么办? 明明:那怎么办?你们能帮帮我吗?

【评析:创设情境对话,以此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以换成六张2角的纸币。 生2:可以换成两张5角,一张2角。

生3:可以换成12张1角的纸币,不容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