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1:56: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5.3.11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认识钟表 参加人员 于美好 姜倩倩 主备人 姜倩倩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教材分析 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1.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教学目标 习意识。 3、(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及小课题研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究落实策略 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一、观赏钟表,引发兴趣: 1、 演示:各式钟表,观察自己的钟面。 2、 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钟表有什么用?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 认识钟面 教学流程 刚才我们欣赏了许多钟,看,老师这儿的一面钟,请你想一想,这个钟面还缺什么? 1、数钟面上有哪些数?12在哪儿?1呢?后面的数请大家一起报出来。 喔!原来1~12这些数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钟面上的? 补上了数,还缺吗? 2、针、生:还有分针和时针。师: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3、小结:有针、有数,这个钟面就完整了,就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了。 三、认识整时 1、看,是几时?(7点、7时)生活中说7点,数学上说7时(板书:7点 7时)会说吗?再说一遍。今天我们就比一比,看谁会用上这个新本领。 你怎么知道是7时的?(指名3人说,互相说)喔!原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认一认: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面钟,4时 1时 11时,问: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分别请学生说一说 观察:请小朋友观察这3个钟面,分针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互相说一说) 3、说一说:小朋友们都很棒。看,这是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安排,你能用这样的一句话“什么时间在做什么?”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说说,再说给同桌听。(学生说) 4、拨一拨 (1)老师今天时上午6时起床的。你能在钟面上拨一拨吗?(学生拨) 反馈:请你说说,你拨的6时,分针、时针分别指着几? (2)我们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下午3时开始的。拨个3时。(反馈:说说你拨的3时分针、时针分别指着几?) (3)还想拨吗?再拨一个7时。 四、游戏、巩固 1.老师这儿有一些钟的针坏了,帮我补一下好吗? 第1个,你说应该补什么针?(时针)那你挑的针比这根针长些,还是短些?那你画的时候可要注意了。请你打开书到第85页,把这几面钟上缺的针补好。 2、同学们帮老师修好了钟,你看这个钟针倒不缺,你能看出是几时吗? 这面呢?看来钟面上的针作用可真大啊! 出示电子钟:它表示几时?你还在哪儿见到过?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文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5.3.25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认识图形》 参加人员 于美好 姜倩倩 主备人 姜倩倩 课标要求:1.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教材分析 图形。 2.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 2.能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辨别、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能对身边的与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实物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感重难点突破知“面”与“体”的关系。 及小课题研本次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体验从“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以究落实策略 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谈话法进行教学,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一)、实物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各种各样的物体,看看 老师讲台上的东西,你们都认识吗? 学生回答:茶叶盒、书、弹珠、文具盒、粉笔盒„„ (二)、操作感知 :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教师:很好,大家都认识这些东西。咱们现在要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块儿。看,如果老师把文具盒放在第一个方框内,那还有哪些东西和它形状一样,我们可以把它和文具盒放在一块呢?(肥皂、纸盒)第二个方框内老师放上魔方,那有什么和魔方教学流程 可以放在一 块的?(积木块)还有没有啊?(没有了)现在第三个方框内,你想放上哪些物品呢?(水壶、可乐罐、笔筒、接力棒)好的,那第四个放上什么呢?(弹珠、皮球、足球) (2)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教师展示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出示幻灯片) 教师:我们把形状像肥皂盒、纸盒、文具盒这样长长方方的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