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4:44: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结果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是非常必要的。
2. 重视对1厘米长度表象的建立,应注意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同时在测量物体长度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测量的本质——数出“长度单位”的个数。
第二课时《认识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2. 通过自主测量,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教学难点】
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什么作单位,可以用字母什么表示? (2)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小朋友一拃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3)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学生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设计意图】 复习有关厘米的知识,同时也为学习米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问题1 黑板有多长?
谈话:看来大家对厘米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面前来解决这个问题?
提出问题:请拿着你的直尺帮我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引导: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在测量中共同发现这把尺子的长度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麻烦。
小结:是的,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用“厘米”作单位,采用厘米尺这样的工具;但是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今天我们来认识米,学习用米尺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用厘米尺量黑板长度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感受到测量时选择 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顺利引入长度单位“米”以及测量工具米尺,进入新课。 1. 认识米尺和米 问题2 1米有多长? 出示米尺,学生用手势比划。
请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米尺比一比,看看米尺是不是一样长。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米尺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得出:米尺上有刻度。
米尺上有0、10、20……100这些数。 每两个数之间的间隔是一样大的。 米尺也是把“0”作为尺子的起点。
感知1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体验:同桌之间互相量一量,从脚底起,1米到了身体的什么部位。 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2. 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问题3 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让学生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发现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一起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0厘米。
课件演示米尺和长10厘米的学生尺,并演示1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学生10厘米10厘米地数,发现1米里有10个10厘米,进而发现1米里有100个1厘米。
提出要求:请大家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个厘米呢? 交流后得出:1米=100厘米。(板书) 3. 用米量。
用米尺测量教室黑板的长,看看大约是几米。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操作,一步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到1米=100厘米,利用实际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化难为易。
三、巩固应用
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页下面的“做一做”。 2. 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5题。
互相帮互助,测量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设计意图】 及时巩固本节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解题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设计意图】 总结学习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新知识 。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在量黑板的长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感受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兴趣和必要性,进而引入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2. 采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用米尺测量身高和黑板长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生活实例导入新知,使学生认识线段,并学会如何画线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题1 比一比谁的线长?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互相比一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介绍你们是怎么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拉直,再把线的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 师: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设计意图】 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线段。
问题2 线段有什么特点?
谈话: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作线段。
提问: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学生举例,教师让学生指着物体的边说说线段在哪。 提问:你感觉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感受线段“直”的特点。
课件出示抽象出的例6中的3条线段,提问:它们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并汇报。
教师引导得出:直的。有两个端点。 继续提问:这几条线段的长度一样吗?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 判断线段。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的4个图形。 提问: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