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单元检测:(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8:11: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单元检测(十一)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 B.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 C.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解析:选D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可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非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因此D项说法不能为材料观点提供依据,本题答案为D项。

2.“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出现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斯大林模式确立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解析:选B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苏俄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商品的流通起到巩固经济联盟的作用,而在四个时期中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允许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商品的流通,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项。

3.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这表明( )

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 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 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 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

解析:选B 由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收购的粮食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国家采购粮食主要是为了出口,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B项正确。

4.《斯大林选集》载: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

1928年 773.2 107.9 1929年 717.4 160.8 1930年 835.4 221.4 1931年 694.8 228.3 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这表明苏联( )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 B.认识到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C.将采用独特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D.欲通过借用外债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 依据材料内容“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可知此题在探讨苏联工业化资金的来源,故A项错误;工业化是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后而不是之前,故B项错误;此题在探讨苏联不能采用西方的办法来吸收工业化资金,同时又不能采用借外债这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将采用一种独特的筹集工业化资金的方式,即用农业补给工业,故C项正确;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了西方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故D项错误。

5.“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解析:选B 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研方向,故D项错误。

6.美国学者指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这主要是指(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错误 D.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的“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是指苏联最高统治者中的主体部分放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明显放弃这一体制,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D项。

7.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人获得的工资占他们所生产商品总价值的17.5%。在个人收入方面,1920~1929年,占美国人口总数1%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从7 492美元提高到13 114美元。上述现象( )

A.有利于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

B.是凯恩斯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能够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D.反映了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出美国个人收入相差悬殊,但最高收入人群不一定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故A项错误;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与材料中“1920~1929年”不符,故B项错误;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此时期的经济繁荣恰逢总统柯立芝任内,被称为“柯立芝繁荣”,但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后来直接导致了1929~1933世界经济大萧条,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个人收入悬殊,非消费主体却是高收入群体,这势必导致社会购买力下降,直接导致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故D项正确。

8.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保持工资和物价的稳定。此外,他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材料表明胡佛( )

A.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开创者 B.对危机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

C.固守自由放任,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 D.干预经济的措施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不符合史实,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罗斯福总统开创的;C项“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材料反映不出来。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

9.“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到了1939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1929年6月。来自商业社会本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B.严重阻碍美国的社会再生产 C.无法彻底帮助美国恢复经济 D.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我调节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分析选项,A项是新政的作用,但与题意不符;B项说法错误;C项符合题意,材料“到了1939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1929年6月”说明了这一点;D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10.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表中内容反映出( )

年份 1950 1980 2006

第一产业 7.0% 2.5% 1.0% 第二产业 38.0% 33.4% 20.0% 第三产业 55.0% 64.1% 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