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0:57: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号:14123438姓名:霍晨璐课程名:《传播学概论》

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

——读《作为文化的传播》

摘要: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正是拉扎斯菲尔德开创的效果研究模式盛行的时候,詹姆斯·凯瑞的传播学研究正是开始于这个时期。他深受约翰·杜威和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认为“类似于拉扎斯菲尔德的效果研究模式是经院式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情加以验证,结果就是裹足不前”,进而找到了传播学的另一源头,即传播的仪式观。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论文和演讲稿,进而集成了《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

关键词:传播学;信息传递;技术与文化

3

2

1

《作为文化的传播》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出版于1989年,作者詹姆斯·凯瑞(James W. Carey)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传播“仪式观”的提出,为美国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传播与文化”和“技术与文化”。在书的开篇,第一章节“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中,作者就明确提出了美国文化中所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而作者显然更倾向于后者的“仪式”观念。在之后的章节中,作者也始终是以传播的“仪式观”的视角来纠正,或者说抵制,美国传统的“传递”观念的。

不同于传统的“传播即传递”观念,詹姆斯·凯瑞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传播”的角度和方法。作者在原文中写道,“如果说,传递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拓展讯息;那么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传播的“仪式观”顾名思义,认为传播是一种仪式,强调的是祷告者、圣歌以及典礼的重要性。用詹姆斯·凯瑞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很明显,该观念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詹姆斯·凯瑞自己也承认它“有着明确的宗教起源”,而且“从未脱离这一基本的宗教隐喻”(第一章,p7)。这实际上与他的生平经历与宗教信仰背景有关。

凯瑞求学经历坎坷,一生致力于教育与学术事业,也因此养成了敢于挑战传统的批判性思维和性格。他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他所提出的“仪式观”一样,天主教

123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约翰·杜威,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芝加哥传播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

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学号:14123438姓名:霍晨璐课程名:《传播学概论》

也注重仪式和典礼。在书的第六章节“时间、空间与传播手段”中,凯瑞明确表达了对传播传递观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盲目崇拜电子竞技的反思,这也是他作为一位天主教徒的反思。天主教有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和暴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批判思想不谋而合。

詹姆斯·凯瑞虽不赞同社会主流的“传播即传递”观念,但也不盲目反对。正如他在文中写道的,“这两种对立的传播观并不需要彼此否定。仪式观并不排除信息传递或态度改变过程,它只是主张除非人们从本质上对传播与社会的秩序采用仪式性的观点,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这些过程。”

也就是说,在凯瑞看来,传播从根本上是一种仪式,但是它并不否认信息的传递过程(这种仪式中存在信息的传递);传播可以传递信息,但如果不用仪式性的观点来看待这个过程,那么对这种过程的理解便是错误的。作者虽然推崇杜威的思想,但还是从理性的角度对他进行了批判,杜威“过高地估计了科学信息与传播技术,把它们奉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和纽带。”(p11)

我虽然不认同作者的观念,但不能否认它具有一定合理性。就传播本身而言,它可以是传递,可以是权力,可以是控制,可以是游戏,那么它也自然可以是仪式。研究传播本身不是目的,研究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才是目的。

凯瑞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就如他所言,用“传递观”审视报纸时,我们发现“媒介是一个发布新闻与知识,有时也提供娱乐的工具,用越来越多的版面报道着空间上越来越远的事件”。可是,正因如此,人们的分析也永远是机械的,我们永远在新闻的“真实与否”上徘徊,不想被控制,不想被误导,却始终跳不脱当权者为我们画下的“牢笼”。

但用“仪式观”来看待报纸时,读报不是发送或获取信息,人们学不到什么东西,但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强化。重点并不在于信息的获取,而在于某种戏剧性的行为,读者作为戏剧演出的旁观者加入了这一权力纷争的世界。这无疑是轻松的。报纸作为一种文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和狄更斯的小说没有二致。

“仪式观”是一种信仰,如同耶稣之于基督,《圣经》之于教徒。用这种观念看世界,新闻不是信息,而是戏剧;不是对世界的记述,而是描绘戏剧性力量与行动的舞台。它存在于历史性的时间中,在我们假定的社会角色基础上邀请我们参与其中。我们是旁观者,也是决策者,我们不再被迫卷入新闻“事实”中,我们拥有绝对控制的权力。

本书的名字叫《作为文化的传播》,作者强调的是“传播即文化”(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传播)的观点,对传播、仪式、文化这三个概念的分析以及传播与文化、传播与仪式关系的阐述构成了传播“仪式观”的内涵。

文化研究,在凯瑞看来,不是试图预测人类行为,而是试图诊断(diagnose)人

学号:14123438姓名:霍晨璐课程名:《传播学概论》

的意义(p38)。传播通过符号的创造、理解与使用,建构了人们生活文化空间以及人们在这一空间所扮演的角色,而“仪式观”则关注在建构社会即人类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传播通过仪式(这种媒介)来建构文化,仪式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受“仪式观”中“传播即文化”观念的影响,凯瑞继续从文化这一视角来分析传播,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技术与文化”中,提出“技术也即文化”。在凯瑞看来,“技术所展示的观点和灵感实际上是一种创造与表达,它从来就是文化的产物。”这实际上具有一定合理性。

技术不是本来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被人类“发现”的东西,它是一种“发明”,是一种“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随着人类文化的形成而逐渐出现和发展的。

在本书的第八章“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中,作者以电报为例,论述了电报的出现对美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改变了书面语言的性质,改变了新闻的报道形式,最后改变了意识本身的性质。

电报的发明在喻意上代表将人类带入现代的所有发明,它不仅仅是一种商业工具,同时也是一个用于思考的工具,一种转变思想的工具。任何一种传播技术都并非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而是一种与文化互动的过程。技术是文化的产物,却也反过来对文化产生深厚影响。

詹姆斯·凯瑞对于传播的定义和“仪式”观念虽然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对于传播与文化、技术与文化关系的评价和阐述却非常准确合理,所以仍旧具有极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方式,敢于挑战传统的批判性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詹姆斯·W·凯瑞著 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谌湘闽.詹姆斯·W·凯瑞传播仪式观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