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寺庙园林到城市公园的文化转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10:22: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传统寺庙园林到城市公园的文化转型

作者:曹晖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5期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 要: 昔日的弥陀寺实现了向城市文化公园的转变。这个融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市民修身养性的公园,为遗产保护设计实践拓展了思路。 关键词: 寺庙园林;城市公园;遗产保护;设计实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庙”孕育而生,这种寺庙没有传统的宗教活动,更多的是以寺庙建筑为载体来传承历史文化。从香港的志莲净苑到杭州的慧因高丽寺,都呈现出了这种模式,它们承担着以当代精神展示宗教文化的任务。

其中,位于杭州松木场地块的弥陀寺公园就是这样一处城市文化公园。2016年,在杭州G20峰会来临之即,杭州弥陀寺公园对外开放,曾经已淹没在现代城市中的弥陀寺又一次被世人所关注。时过境迁,在发展美丽城镇的背景下实现了向城市文化公园的转变。 项目背景

杭州弥陀寺公园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松木场社区。公园内有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弥陀寺石刻,杭州市历史建筑——弥陀寺山门、大殿、藏经楼、念佛堂、老厅、新厅等建筑。弥陀寺历史悠久,清光绪四年(1878年)创建,是清末、民国初年杭州城四大寺院之一(另三处为云林禅寺、净慈禅寺、法喜禅寺),也是我国净土宗重要道场1。自创建至解放前的70余年间,先后有多名净土宗高僧、法师或住持寺院,或升座讲演,弘扬净土法门,来此参佛的僧人、居士络绎不绝,寺院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在我国净土宗发展史以及清末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所在的松木场,在舟楫时代,是连接杭州西湖和京杭大运河(现均为世界遗产)的重要地区,是杭州的西大门。“水路纵横,连接运河、西湖,商贾游人,络绎不绝”,形容的就是当初弥陀寺门口的景象。每年春天,各路香船蜂拥杭城,香客们的第一站就是弥陀寺。 随着时代的变迁,又遇战乱,弥陀寺逐渐失去风采,曾被用作学校、工厂、民居等。项目启动前,环境破败,巨幅《佛说阿弥陀经》石刻缺乏保养维护,渐失原貌。原寺内主体建筑虽然尚存,但受解放后使用功能改变的影响,加之自然损毁,内部格局变化较大,建筑风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特色构件缺失严重。 设计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