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15:20: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作者:崔丽莹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04期

[摘要]目前有关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对幼儿出现合作行为的时间与发展趋势尚未取得一致看法,对影响合作因素的分析则开始从强调外部因素转为关注内部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讨个体人格与认知对合作的影响。未来有关幼儿合作的研究应在研究方法与内容上进行拓展或创新,应更多关注幼儿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合作行为,运用更为成熟的脑成像技术与微观发生法深入地探究幼儿合作的内部认知神经机制与心理发展过程。

[关键词]合作行为;合作策略;认知因素;合作过程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合作是一种社会互动和学习的主要形式与途径,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将决定儿童能否顺利融入团体和社会。20世纪中叶以来儿童合作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合作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幼儿合作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并探讨未来有关幼儿合作研究的方向。

一、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尽管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学前幼儿的合作已经出现并获得了一定发展,在幼儿各类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的出现频率最高,大班幼儿已经能够认识到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点,但是在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进程上,研究者之间仍然未能达成共识。 (一)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

关于幼儿合作行为最早出现的时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18—24个月是幼儿合作能力出现并迅速分化的时期。

有学者认为幼儿的合作行为是在1岁以后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互动就已经包含了很多合作。如黑(Hay)发现,8—12个月的孩子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会参与和父母的合作游戏;而18到24个月大的孩子中通常会有7个孩子参与和父母的合作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戏。另有研究也证实了大多数24—30个月大的婴儿不仅能够重复性地解决合作问题,而且能够相互协调,围绕任务采取相应的配合行为。

2 4岁是合作形成的关键期,4岁之前幼儿的合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在对2—5岁幼儿同伴游戏的经典研究中,帕顿(Pareten)发现2—3岁的幼儿可以分开玩玩具,但靠得很近,有时还一起谈话,不过这种游戏方式从本质上而言仍然只是一种平行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4—5岁幼儿之间不仅互动明显增多,而且可以协调行动以达到共同目的,平行游戏逐渐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会作游戏。谢晓非等人运用棋子分配实验发现,5—6岁的幼儿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意识,在自三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能够考虑对方小朋友的利益和感受。

37岁后幼儿才会出现真正的合作。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要具备两个条件,即目标一致和协调活动,以便获得共同的奖赏或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陈琴等人据此发现,4到6岁的幼儿对合作的这一本质明显认识不足,他们既不能认识到共同目标,也不能真正理解行为配合。分工性合作行为在7岁以后才真正出现。 研究者对幼儿合作产生时间的不同看法主要与其对合作概念的理解有关。我们比较支持第二种说法。一方面,合作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父母与婴幼儿之间的游戏带有迁就、顺从和帮助的成分,因此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要判断真正的合作是否出现,应该观察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受各种心理和生理能力的限制,儿童在共同目标认知、意图表达与识别、行为调节与控制、职责分工与协调等方面必然有所不足,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的合作。 (二)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以往对儿童合作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量的变化,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质的差异。 1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行为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向。

早期,以卡根和马德森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发现合作行为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如在拔河比赛和围方阵、拉弹子比赛中,4—5岁的幼儿比7—8岁的儿童更为合作。杰克逊(Jackson)也发现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随着竞争意识的加强,合作行为会逐渐减少。

但以弗里德里克、斯坦和汉德尔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合作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斯汀格(stingle)等人发现,不管是同性别还是混合性别的游戏中,8岁和11岁组的儿童相对更加合作,他们比5岁组幼儿能更多地达到共同奖励的最大化。李幼穗、张丽玲也发现,从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三年级,年级越高,儿童表现出高水平的合作行为越多,低水平的合作行为与不合作行为则逐渐减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认为这一结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考察方法造成的。有研究者已指出,在自然环境中合作与竞争并不一定是彼消此长的对抗关系,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儿童只能有两种反应,要么是合作,要么是竞争。因此,实验情境中的强迫选择并不能反映儿童的真实合作水平。这需要以后的研究更为关注真实的自然的生活情境。

2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行为发生质变的趋势。

一些研究发现年长儿童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会逐渐增强;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两人合作发展到多人合作;合作形式逐渐多样化。不过,幼儿的合作行为不是匀速发展的,阶段性质变与某种心理能力的获得有关。由于儿童通常在4岁左右方能具备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能力,因此4—5岁是幼儿合作发展的关键期。

根据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其合作行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向性合作,幼儿仅有合作意向和愿望,但无具体的合作行为;第二阶段是自发性协同,幼儿有简单的语言交流和行为协调,但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第三阶段是适应性协同,幼儿的语言交流和行为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计划性,能相互配合协调;第四阶段是组织化协作,幼儿开始以集体目标为中心,按照一定计划分工行动、相互配合,组织性较强,有领导者出现。小班幼儿基本处于意向阶段,中班幼儿主要处于自发性协同阶段,而大班幼儿会出现较多的适应性协同行为。

3 幼儿合作策略的发展。

幼儿合作的基本动机是达到被同伴接纳的目的,使自己与他人或社会和谐相处。当参与游戏或任务时,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容易找到对大多数参与者都有益的策略,而年幼儿童则更容易使用对自己有益的策略。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幼儿通常使用两种策略:强制策略和协商策略(如轮流、抽签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协商策略会逐渐转化为优势策略,更多地被儿童所采用,此外,理解一控制策略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在不断增加,年长幼儿能更为灵活地运用询问、反馈等方式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逐渐增强。

二、影响幼儿合作的因素

关于影响幼儿合作的因素,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目标结构、奖励方式等与任务有关的外部因素对合作的影响,新近研究则开始侧重于探究内在人格、认知因素及家庭环境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