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0:46: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同步解读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其原因如下: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其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指南针的应用等。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2.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3. 明清时期两大商帮(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商帮 三个 不同 阶段 比较 相同 之处 起家 发展 兴盛 徽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经营典当,走出国门 晋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诗人王建的诗《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平时日, 犹自笙歌彻晓闻。”

设置问题: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教师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反映古代商业发展的诗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古代商业的距离。) 核心素养聚焦

1.学习本课应注意从两方面把握,一方面从整体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从都会、“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的分解来例举典型表现,如此便可以从纵横两方面

来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适当联系古代农业、手工业,说明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商业的繁荣,理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的次要地位。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相隔太远,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从学习中要注意吸取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4.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有关历史文献来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并且主动进行查阅和借助互联网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商人”名称的由来,商业发展的表现;早市、夜市、交子的出现;徽商与晋商;市、镇和城市朝贡贸易等概念或商业现象。

(2)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4)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归纳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体会宋元商业繁荣产生的影响;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海禁和闭关政策等问题的探讨分析,感悟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4)感悟徽商与晋商艰苦创业的精神及其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教师围绕“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主题,根据本课内容合理安排,通过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商业发展的表现、商业发展的原因、商业发展的特点四个方面来把握本课的内容。

一、商业发展概貌

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师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朝 代 发 展 情 况 商 朝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初步发展 出现 进一步发展 繁荣 依然繁荣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文,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展开对本课的学习。)

二、商业发展的表现

步骤一:设置问题:某位同学准备以“ 古代商业的发展”为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商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请你给他一些建议。师生交流,共同总结出主要的方面,如商人这个特殊团体的发展、商品种类、开展商业的场所和区域、商品交换的媒介、交通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

步骤二:结合步骤一师生讨论总结的方面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把握好本课的教学重点。

探究一

材料一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材料二 汉朝,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也不许其子孙为官。直到明初,政府还在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

材料三 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风气。

材料四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问题一: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材料三、四说明商业的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三: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认识虽然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力量不断壮大,明清出现了商帮,这正是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探究二 材料一

东汉市集画像砖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