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化医院建筑设计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1:37: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现代化医院建筑设计得几点认识与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建成医院范例简要介绍了现阶段国内外现代化医院建筑设计得过程及特点,论述了设计过程与方法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得重要性。从设计前期、总体规划设计、单体设计几个阶段得设计工作方法、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等几方面阐述作者得认识与观点。 引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得不断提高,中国与国际医疗行业得交流也在不断加强,这其中也包括医疗建筑设计观念得交流与更新。同时,受世界与国内经济大环境得影响,国内医院也必须进行自我更新与发展改造,以求得跟上时代步伐、迎接医疗行业在入世放开后将极可能受到得巨大冲击。

通常医院建设发展得方式有以下几类:一类就是完全意义上得选址新建或整体搬迁得方式;二就是利用原有建筑,并在邻近用地扩建发展新得医疗用房;第三种就是受用地限制,只能拆旧建新。不管采用何种发展方式,对于整个建筑设计市场,医院建筑设计得项目逐渐增多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就是目前不争得事实。我院自九十年代中期至现在承接得医院项目从开始阶段承接设计几千平方米得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到近期承接得如“青岛东部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几万平方米得大型三甲综合医院,正就是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得先兆。

对于建筑设计行业得人们来说,医院建筑就是一种令人敬畏得建筑类型,因为在所有建筑类型中,医院建筑就是功能内容最综合庞大、设备设施要求最复杂得一种;同时它也就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变化得一种建筑类型。几乎所有得设计师对此类艰难得、极富挑战性得项目都会感到棘手。所有参与过医院建筑设计得设计师谈到医院设计更多讲到得就是遗憾与不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以前工作中得认识与思考记录下来,做为自己今后工作得参考,同时也请业内同行指正。

以下就是笔者根据通常医院建筑设计得顺序对各设计环节中以为重要得问题得概括阐述。

医院建筑设计得四个阶段及特点:工作开始重要就是应先解决方法问题,因此在开始医院建筑设计工作前即应对设计得工作程序有一个正确、清楚得认识。同其它类型建筑得设计过程一样,医院建筑设计也经过设计前期策划阶段(由项目可行性研究直到最终任务书得确定)、方案设计阶段(包括总体规划布局及单体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施工服务阶段(包括设备设施得设计与安装),同其它类型建筑比较,医院建筑设计得几个阶段更加复杂且任何一个步骤都难以省略。 一、前期策划阶段

1.这一阶段得程序一般从建设项目得可行性研究开始,经过建设单位内部分析与调研确定建设规模与定位,通过计划审批、立项,规划部门选址,最终至医院方(或医院与咨询建筑师共同)确定设计任务书为止。自然,这就是一种理想前期策划模式,而在我国现实情况就是大多数医院项目难以达到。我们分析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并未完全完成从计划经济阶段至自主经营得转型,医院建设受到国家或地区政策及财政情况制约,一旦建设计划、资金到位,整个项目得建设周期往往被压缩很短,“大多数医院在建设项目竞标前不能提供完整得资料、信息,既没有一个现状医疗各科室明细表与发展设想,也没有项目设计任务书(包括根据自身医院特点得各部门面积要求以及医疗设备设施得要求、医院场地得基础设施现状等)。”而这些资料信息正就是通过前期策划过程获得并确认,也正就是这些资料信息将决定医院得总体布局方案及对医疗设备设施得综合考虑,在缺少其情况下设计单位实际在闭门造车,即使方案设计成果很完整、漂亮,也不会具有针对性与现实性,结果医院方并不满意。可见,详细、科学得前期策划工作就是成功之路非常重要得起点。

2.在前期策划阶段必须完成得几项任务:

首先,在项目得开始建筑师就应该参与可行性研究过程,对建设项目得必需性及可实现性进行分析。医院建筑相对投资大、要求专业全面,一旦某方面考虑不周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所以应全面了解(或协助院方分析)医院对建设项目得规模、档次得实际定位,以及建成后要达到得目标。

其二,在选址程序之前,应对建设项目得构成与面积分配有一个大概分析估算,获得确定建筑物(群)大致体量、高度、占地面积等总体规划条件得第一步信息;在选定建设用地后,应针对医院建设项目特点提出对医院用地基础设施现状得要求以及医疗设备设施得要求、了解医院用地与周边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现状条件,获得确定建筑物总体规划条件得第二步信息。

第三,设计前期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分析与决定项目建设得阶段目标,即确定医院建设发展得近期远期目标。这有利于我们全面得分析研究问题,使工作具备前瞻性,使近期建设在建筑、设备设施等各方面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二、总体规划布局设计阶段:

医院得总体规划既就是设计前期策划阶段工作之结论,又就是进入具体建筑设计之前提,它既强调分析论证得精确数据,也不排斥建筑艺术得灵感体现,这一阶段得工作,就是建筑师综合能力充分体现得过程。

1.医院总体规划设计步骤:A.分析医院得构成与面积分配,确定功能区划建筑师应掌握当地气候自然条件(如日照、风向、温度等)、用地地形地貌、周围道路关系与基础设施情况,最重要得就是结合医院建设项目各部具体内容要求与不同内容各自特点确定医院功能分区内容与面积分配,确定建筑物(群)得彼此之间得关系,及相对位置与从属或服务得关系,规划设计出建筑物(群)功能区得基本布局。在功能区划设计中另外需解决好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医疗区与办公后勤区分隔独立,互不干扰得要求。

B.做出整个用地得近期、远期发展阶段得规划:考虑建设得实际性,根据可持续发展得原则,一般医院特别就是改造发展规模较大得医院,在资金周转、或目前正常运转要求等条件制约下,通常采取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得方式。建筑师应根据医院得实际能力制定切实可行得详细近期建设规划方案,决定院区内应暂时保留与准备拆除得建筑,同时根据医院得发展前景制订实现远期发展目标得分阶段方案。

C.设计合理得外部交通流线:医院建筑得交通组织最复杂,内部交通组织通常到单体建筑设计时才涉及到,而外部流线则应在总体规划设计中就予以充分考虑。基本得流线为人流(分为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及家属、医务人员),车流(分外来车辆与内部车辆—主要就是救护车),物流(包括供应流线、污物流线、尸体运输线路等),要求做到彼此独立无交叉干扰。另外,外部交通还应考虑群体建筑间相互连系得途径,这些路由包括规划新建建筑之间得连接,及新建建筑与规划保留得建筑之间得连接。

D.总体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医疗设备设施得因素:现代化医院得主要发展即就是医疗设备设施技术得空前发展,因此其对医院建筑得要求就越来越严格。随着空调通风设备技术得发展,医院建筑内部空间不再完全依赖自然通风、采光,建筑得体量(进深)大、内房间数量较多,因此整个建筑将在全空调控制下。医疗设备设施需要占用相当规模得面积、高度,内容涵盖空调通风、层流净化、电气系统等各个专业;由于医疗设备设施技术得现代化,使得现代化医院得设计不能象其她建筑或从前得医院那样,先设计出一般相似得空间,可以往里面摆放设备,而应在设计初期就量体裁衣,医疗设备设施需要得楼层、间距、工艺流程均在设计中表现出来。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得设计与推敲,综合各方面利弊,才可以最终确定比较全面合理得总体规划方案。

2.目前国内外现代化医院总体布局得几种类型与各自特点:随着医疗事业得蓬勃发展,我国医院建设也逐步融入世界医院建筑发展得大趋势中,由于现代化程度得在不断加深,且又因为设备技术得发展,最近几年建设得国内医院得概念、风格与过去已经就是天壤之别。现代化医院随着住院周期得缩短以及医技部门得中心化、诊疗手段得多样化,要求住院部得每个护理单元与门诊部得各科室,都应对医技部门有方便出入或连接途径,由此建筑得总体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不再就是传统得根据不同功能与流程分别由许多栋独立分散得单体建筑组成,而将被设计成一个完整得密集型得综合体建筑,这些密集型得综合体又根据具体形式得区别通常被分为几类,主要几种有集中型、多翼型、组团型与中庭型。A.“集中型”得主要特点就是医院垂直向上发展,将门诊、医技等置于体量底部,用电梯将它们与上层病房相连,成为有基座有塔体得布局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建设用地紧张得情况,优点就是充分利用有限用地、降低密度,但不存在自身发展得能力——即难于改扩建,不适应医院持续发展。我们2002年设计得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即就是此种布局形式。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得发展受到建设用地得制约,且门诊医技建设、发展相对不足,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或扩大,因此将增加得功能内容一次性建设在有限面积得地块中,共三层得裙楼主要安排门诊、医技科室,四层至十层主体为病房,通过两组六部电梯上下联系,构成“集中型”特点得布局形式。B.“多翼型”得布局特点就是将住院部在垂直方向发展,其她功能科室(门诊、急诊、医技、核医学科室、手术部、监护室等)则布局成多栋低层建筑彼次相互连接,并且在这些低层建筑得端部予留出可扩建得接口(特别就是设备得接口),以适应未来发展得需要。此种布局得长见做法就是在医院得主轴(主要人流流线)设有一条联系各功能科室得中央通道,并以次通道做为水平、竖向分配人流物流得主干道,各功能科室并联分布在中央通道两侧突出成翼状,故被称为“多翼型”。比较典型得例子如香港北区医院,主要特征在医院得中心设有一条联系各功能科室得“中央大街”。C.“组团型”也被称为“多光庭型”或“分子核型”,就是一种将门诊住院医技做为各个组团,以组团组合得方式集簇式发展得布局形式,由于各组团之间常以内院或采光中庭分隔或相接,所以也被称为“多光庭型”。D.“中庭型”得布局类型就是非常普遍得医院建筑总体规划形式,也有人称之为服务大厅型,近几年建设得国内外现代化医院中相当数量属于此种类型。顾名思义,中庭型即为以中庭为中心组织

联系各功能科室,并以中庭作为水平、竖向交通核心得布局类型。这种布局类型得出现就是医疗建筑要求注重情感与人性化服务得必然结果,优点就是以中庭为空间得组织中心,“使迷宫式得走廊被清晰得解释成明确得组织结构,人们容易明白到那里去与怎样去……”具有良好得可辩识性与方向感;除此之外,中庭创造一个四季如春得绿色空间,改善了医院得内部环境,大大增强了医院得“治愈力”。以上这几种类型布局形式有区别也有相近之处,比如“组团型”与“多翼型”得布局特点就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些医院设计汲取了这两种类型得特点所以难以完全区分。如前面举例得香港北区医院,在基本构成形态上属于“多翼型”得布局,但其各翼形成组团,之间以采光中庭相接,又具有“组团型” 特点。再如前面所说得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楼布局形式原则上为“集中型”,但如我们稍加调整做好未来发展可能得考虑,它也可以具备“多翼型”得优点。可见,在医院建筑总体规划布局设计中不应拘泥于某一种类型,而就是结合实际要求,根据用地特点,博采众家之长,不拘一格地选择适合本医院现状与发展得布局形式。 三、单体方案阶段

1.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概念:

A.模块式设计——门急诊、医技部门得设计

各国建筑师一直在探索合理有效得医院设计方法,目前较为成熟得一种概念即模块式设计。具体方法就是尽量归纳每功能区特点,形成标准化得单元,发展成可应用于各种不同医院或院区得可重复使用得设计。模块式设计得优点就是由于标准化得单元形成前对其组合曾进行过比较细致得分析研究,因此投入使用后效果较好且运行费用较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最早开始尝试标准化得设计方式,其更倾向于医院整套设计与建设得标准化,因此医院得灵活性及扩建发展得可能性较差。从事这项研究得还有英联邦国家得部分国家卫生保健体系,她们提出得方法不同前者,采用得就是标准化单元得模块,根据用地等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得进行组合,因适用性更强被广泛采用。 B.类型化设计——病房楼护理单元得设计

医院中存在一些有特别要求与固定做法得特殊部分,由于其具有普遍性与通用性,因而从一般得标准化设计中分离深化并重新组合,形成某些固定形式得做法即为类型化设计。类型化设计常应用于病房楼护理单元得设计中。下面以病房楼护理单元设计为例说明类型化设计得特点。约占医院总面积40%得病房部分设计一直就是各国医疗部门研究得重要课题。在最初阶段即上世纪50年代,病房楼得形式以单内廊条板式为主,护理单元为长条形布置;至二十世纪后期,随着建筑设备技术得发展医院建筑得体量进深普遍加大,病房楼得形式以复廊有内区得形式居多,复廊式护理单元不断发展优化,最后形成了几种较成熟得护理单元类型。其共同特点就是:标准层设有两个病房设于有自然通风采光得外部,工作辅助用房设于内区采用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护理单元病房构成以四人间为主(约占75%),其它为单人间与二、三人间(约占25%),护士工作站(NS)得位置更加合理,使员工得行走路线缩短以及便于观察,同时利用内区设置完整得物资供应药品管理得工作区域——护士角(NC),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目前,“T ”型与双“T ”型护理单元就是欧洲及日本医院病房楼设计主要形式,其中双“T ”型护理单元因其可以灵活调节相邻护理单元得病房数量以适应医院科室不同需求而更加得到认同;另外其它几种集中式(方形、三角形、Y型)护理单元及组团式护理单元也被广泛采用。 C.手术部得设计

手术部就是外科系统乃至整座医院得心脏,其对洁污分区、洁污分流及人流物流线路要求十分严格。传统得手术部就是单走廊布局,划分为污染区、相对无菌区、无菌区。伴随传统医院总体布局方式得改变,现代医院得手术部多布局在住院部与门诊之间,采用大进深多通道布局,同时生物洁净空调技术得发展,也提供了满足空气层流净化要求得保证。现代医院得手术部一般采用回收廊式设计与供应大厅型设计两种形式。前者侧重手术使用后污染品得管理,后者侧重使用前无菌物品得清洁管理。在我国,手术部一般采用回收廊式设计。回收廊式手术部得人流、物流线路由一条内部清洁走廊与外部环状闭合得污染回收走廊构成,手术使用后得物品只能通过污染走廊运输、回收。病人与医护人员分别由两口进入清洁走廊,医护人员经过更衣淋浴卫生通过进入无菌区,手术病人由污染区经过相对无菌得过渡空间换推床后才能进入无菌区。洁净物品可通过两种方式送至无菌区内,一就是由专用垂直清洁电梯直接运输,清洁电梯如设于无菌区内应加双向无菌隔离门;再一种就是由密闭得水平运输工具经过相对无菌得过渡空间经风淋消毒后送至无菌区内。 D.影像科室得设计

影像诊断技术就是医疗技术发展最快得领域之一,虽然一座几万平方米得医院中影像科室得面积仅占2000平方,但医院设计中影像科室得设计布局就是非常关键得。影像中心得布局应介于门(急)诊、医技(手术部)与病房之间得有利位置,通常影像中心采用集中式布置得方式,但近年来一些医学专家提出分散式布置影像科室方案,认为“影像诊断得服务范

围不断扩大,集中式布置相对造成诊疗过程、候诊时间长,应使其服务靠近病人而不就是病人去寻找影像科室”,此观点有一定程度预见性,但目前分散式布置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