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7:25: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分子和原子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是形象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的开始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微粒的一些基本特征。 2.会运用这些特征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3.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理解微粒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

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不但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

(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

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多媒体引导法:让学生更直观的去认识事物,更清晰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八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十个小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棉花的酚酞变红。 提出疑问: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了吗?

在学完这节课我们就明白了。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1:品红的扩散实验。

我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实验现象是: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红了,即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提出设问: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到整杯水呢? 我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品红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这些粒子不断运动,从而扩散到整杯水中”。同时我幻灯片演示分子图片,证明分子的存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常见的实验现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达到已定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幻灯片演示一滴水的照片并提问:已知一滴水中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

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

并和学生一起计算:发现竟然需要五十万年才能喝完。然后幻灯片展示水分子的真实数据: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质量约3×10-26kg,并引导学生归纳,分子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很容易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演示,让学生将微观的粒子形象化,并举出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微观世界的微粒。

第四阶段:演示实验2氨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 提出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无明显现象。 问题2为什么A烧杯溶液变红?

学生能很快回答:是氨水使酚酞变红。

问题3可是氨水没有和酚酞接触呀?难道氨长脚跑到A烧杯中去了?

让学生讨论,并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去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并结合自己已

有的知识,能够得出结论: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能自己从所学知识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第五阶段: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学生拿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同的品红,让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并从微观角度解释,看谁想得快。

学生经过实验,观察现象,竞先发言:热水中品红扩散快,其原因是:温度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快。

我在一旁并举例: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六阶段:学生分组实验:100mL水和100mL酒精的混合

学生观察到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很容易得出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接着又让学生取出一支注射器,吸满空气,用手指顶住小孔,慢慢推入栓塞。然后换成水试一试。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发现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水更容易推进。所以能够得到结论:气态物质粒子间隙较大,固态液态较小。并让学生讨论:水的三态变化如何用分子的知识来解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手实验,能对常见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和推理能力,并让学生能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七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 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墙内开花墙外香是怎么回事?(换) 2.25m3为什么可压入0.024 m3的钢瓶中? 3.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处干的快?(换) 4.干冰升华为什么体积会增大?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八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评价,让学生巩固学习所得,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物质由 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举例:品红、蔗糖、水等 分子的特性: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着(受温度影响)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3.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52 页 2 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 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课后反思:

那么以上就是我关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