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16:42: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A.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B.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C.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D.如何正确的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理解
A.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C.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D.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3)运用
A.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所学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
B.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 2.能力目标
A.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B.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人和物的价值之不同,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只有创造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劳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3.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 4.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三、【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时间 】:四课时(包括综合探究)
六、【教学过程】:
本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分为三个框题:
第一框题 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与价值观——即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及价值观的作用(第一课时) (一)人的价值
◇课堂探究: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
◇探究提示:不是一回事。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具有的积极意义,而事物本身是没有需求的。但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的重要标志在于,人以自己的创造来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身也有需要。可见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两点:
(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所以哲学上的价值就应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粮食、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可见,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而这些具体的价值又可以概括为几个领域,即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这是具体事物、具体领域的价值。而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在具体价值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它比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这些具体领域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点是共同点。 (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如衣服、粮食、房子、车辆等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音乐、电影、图书等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们具有各自的属性。它们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就是哲学上的价值。
◇课堂练习: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 )
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问的特定关系 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④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价值是指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因此②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所以答案选C。 2.人的价值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把握该知识点可分为两个层次: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
(2)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文科班补充: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人,可以以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又要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人的存在的双重性决定了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当然,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课堂练习: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这一论断表明( )
A.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小 C.人生价值没有质的差别,但有量的差别 D、社会价值是由个人努力程度决定的 答案:A
解析:B、c、D项本身不正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人生价值既有质的区别,又有量的区别;社会价值是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决定的。 3.人的价值的评价。
既然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而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而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教材“相关链接”揭示了人类对价值问题的探索与追求,说明认识价值问题对人类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的价值主要通过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出来 B人的价值只表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
C个人不应当向社会索取 D.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答案:A
解析:注意把握爱因斯坦这句名言强调的重点是什么,他强调一个人应该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价值,但并不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存在,故B、c 项均错误。D项与题干的强调点不一致。正确答案为A。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课堂探究:想一想,人们在上述活动中形成的不同认识是受什么观念支配的? ◇探究提示:受人们业已形成的价值观的支配。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课堂练习:对价值观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B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答案:D
解析:该题要求选择错误项,价值观是指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