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5:34: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6.C(2分)
7.第⑧段呼应了第②段中提到的“具有强大势力的视觉文化”,并进一步分析视觉娱乐长盛不衰的原因,由此引出了“看”与“被看”的等级差异,第⑨段对这种等级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加以分析。再从上文“主动的看”引申到“被动的看”,在第⑩段深入揭示出“电视的时代”的特征,尤其是给人们造成的局限。从全文看,这三段是在上文对“视觉的特性”加以阐说之后,从社会文化层面阐释“视觉之于人的影响”,以引发人们对“视觉为王”的时代的思考。(5分)
(二)(15分)
8.这一段既描写孩子们们的健康快乐,又细数围观者的神态、动作,呈现出孩子们舞蹈时的欢乐场景。与第⑩段的景物描写一起,勾勒出一个小而单纯的社会环境与和谐安定的生活氛围。与作者辗转颠沛的生活经历和漂泊无根的生命体验构成强烈的对比。(4分)
9.这些问句是作者对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个人的文化性格、心态之间关系的追问,体现出作者思绪的不断推进。一连串问号的叠加,使这些问题愈发难以解答,发人深省,引人感慨。(3分)
10.“有一首歌”一方面是实指,指作者小时候所学会的一首儿歌,在与女儿所唱儿歌的比较中,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动荡变迁;另一方面是虚指,指作者心中故乡的歌,是作者对故乡的情愫,包含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引发她对“命运的可能性”的揣想。(4分)
11.答案要点:(1)语言特点:整句的表达、诗化的语言、语言的画面感;(2)表达效果:抒情性强、富有感染力(4分)
(三)(8分) 12.B(1分) 13.A(2分)
14.上片先描写清澈的水色及一往无前的水势,随后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貌,动静交错,描写富有生气,表达出对这片山水的赞赏。下片即景遐想,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的思索。由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作引子,推导出眼前的山水也有过小小兴亡的可能,表达出对自然巨变、人事兴亡、历史盛衰的感慨。(5分)
(四)(18分)
15.(1)周济,救济(1分)(2)居于……之下,谦让(1分) 16.(1)D(1分)(2)B(1分)
17.那个人知道南宫生不是软弱的人,就带着人走了,不敢冲撞冒犯叫他让开路。第二天早上,那个军将由朋友引见到南宫生那里赔礼,请求与南宫生交好。(补充主语、引去、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结欢,6分)
18.D(2分) 19.D(2分)
20.结交贤士并四处宣扬他们的美德;助人之急而不居功(4分,各2分)
【译文】南宫生,苏州人,身材高大,读书广博。年轻时很侠义,爱好击剑骑马,尤其长于用弹弓,对准飞的鸟就能击落它。家中向来财物丰厚,南宫生就以此供养宾客,并且和年轻人起喝酒赌钱,花尽了家中的资产。到了壮年,见天下大乱,就想着要建功立业,于是离开酒肉朋友们,去学习兵法,学得了风后《握奇》的阵法。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追随豪杰们图谋大事业,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走走也没遇见投合的人,就沿长江逆流而上,到了南京,又到了金华县和会稽山,渡过钱塘江,泛舟太湖后回到家乡。
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而闻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争着到他家请他或问候他,他家门前停放的往来宾客的车一天就有几十辆。南宫生也喜爱跟人结交,无论地位尊贵或低贱的人,他都弯着身子恭敬地与他们交往。
有两个军将凭借自己有武力十分蛮横,多次殴打侮辱读书人,人们称说他们是戴着帽子的老虎。其中一个人曾经请南宫生喝酒。有人对南宫生说:“那个人酒醉后会行凶伤人,不能跟他接近!”南宫生笑着说:“依仗酒醉撒酒风的人怎么会勇悍?我要制服他。”他命令仆人套车前往,酒席上南宫生坐在上座,给那个军将讲古代有贤德的将帅的故事。那个人非常恭敬地听着,又停住酒杯屈身下拜,起身敬酒,一直到宴会结束,没有失礼的地方。另外一个军将曾经在别人家做客时遇到南宫生,看到南宫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对南宫生怒目而视,并离开了。某一天他看见南宫生独自骑着马外出,就带了一些强健的随从,拿着刀策马跟在南宫生的后面,好像就要动手打人。南宫生故意放慢缰绳在路中央走,一点也不躲避。那个人知道南宫生不是软弱的人,就带着
9
人走了,不敢冲撞冒犯叫他让开路。第二天早上那个军将由朋友引见到南宫生那里赔礼,请求与南宫生交好。
南宫生性格刚直,善于谈论,爱劝诫朋友的错误,朋友中有抵触他看法的,就当面指出点也不记仇。跟人论辩,总是求胜,但引证事实,分析道理,众人没有能驳倒他的。
他家里虽然穷困了,但喜爱跟人结交的性格仍在,有时友人送来酒肉,他即刻召朋友起吃喝共乐。四方到苏州游玩的士人,南宫生了解到他们是有贤德的,一定要殷勤恳切地和他们交往,在各种场合介绍他们宣扬他们的美德。相识的人家中死了人或生了病没有钱财安葬或治病的,告诉南宫生,他就让人写清缺少什么,替他们向宾朋友人筹办,最后做了好事也不说。所以人们都称赞他,说他像任侠好客的楼君卿、原巨先,甚至贤德超过了他们两人。
(五)(13分) 21.D(2分) 22.B(2分)
23.D(2分,答C得1分)
24.把历史上著名宫殿的兴废与凌虚台相类比,指出凌虚台必定废毁的结果;是以实例对“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的补证,也构成下文推论人事得失的基础。(3分)
25.(4分,言之成理即可)
(1)认为有讥刺意:在第一段中写筑台的缘起,加入“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两句,含有对太守近山而不知山的嘲讽。太守令作文以记凌虚台之建成,苏轼则围绕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展开议论,指出帝王的宫殿尚且废毁,“而况于此台欤”,表明人世间值得追求的绝不是一座高台。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建台的意义,也是对太守的讥刺
(2)否认有讥刺意:作者在第三段中展开的废兴成毁之论,是由太守命名“凌虚”而来,随势生发。由物之兴废而兼及人事之得失,再论及台之不足恃、不足夸,无一不关联“凌虚”的意脉,诠释发挥“凌虚”之意,这也是作此“记”的目的。作者这样就题发挥是勉人,也未始不是自勉,不能狭隘地以为有讥刺之意。
【译文】在南山脚下建城,人们的饮食起居都应该是与山相接触的。四面的山,没有哪一座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住在扶风,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常理却不该这样。这就是修筑凌虚台的原因。
就在凌虚台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在山下自在地扶杖漫步。见到高出树林之上的山峰,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只看见的那人发髻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特殊的景观。”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止。这样有人到了台上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虛台很合适。”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一篇记。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是被霜露覆盖的地方,是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表败的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台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台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台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胜于凌虚台百倍而已呢!然而几百年后想要寻找它们大概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何况这座高台!一座高台尚且不能依靠什么求得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回去写了这篇记。
三、写作70分 26. 评分标准(参照2017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比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10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