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34: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尽管如此,由众多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所产生的文化定义现象,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只有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才会有文化研究的发展。而且,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融和互补,使人们在理解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具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域。 除此以外,在文化定义中,还有一种与此密切相关的现象,就是在对文化进行区别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 此外,还有一种关于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的划分。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亚文化”的概念,“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可以围绕着职业种类发展而成,如医学或军事部门的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如美国黑人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源于地区的差异,如美国南部各州的亚文化;也可能基于原来的国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意大利人亚文化。”“每一个复杂社会都包括着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也会经历许多种亚文化。” 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
11
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
关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模式论”。克鲁克洪在其《文化研究》一文中认为,是克罗伯以同等的眼光看待历史、功能和心理学,划分出三种文化模式:全局性模式、总体性模式、类型性模式。文化的全局性模式指的是“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它具有确定的连贯结构,执行着有效的功能,并且在历史进程中将这种作用持续保留下来。很显然,文化的全局性模式不囿于单一的文化而涉及横贯交错的文化。”文化的类型性模式指的是“一条路数,沿着它在人类事物的几种可能性过程中,选择出或引导出来并紧紧扣住它不放,从而使这种事务得以确定和实现。”“每一种类型都必须预先有所限制,它力主一种方式而排斥其他方式。”现代工业化世界的类型性模式包括机器(它相对手工业操作而言)、信贷,以及大规模生产。文化的总体性模式,其概念类似于社会(或民族、制度等)的精神气质和时代精神。
在较近的文化研究中,对文化的区分出现了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新概念,并且迅速拥有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论著。此外,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都有相应的文化概念,如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行政文化、管理文化、法律文化等等。
文化定义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对于人类及社会的密切关联度,不仅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对于人类每一个人的个人权利、利益、自由、生存状况的关注。 学校文化是什么?
我们不妨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一群人,他们的性别、年龄、性格、嗜好、利益各不相同,但却能有序地生活在一起,并且构成了一个集体,是什么因素使他们凝聚成这样一个集体呢?有这样三个层面的因素。一是信仰层面,他们可能有共同的信仰;二是规范层面,他们可能分享同一种由伦理、习俗、制度、法律构成的规则体系,并且,这个规则体系,还有一个由舆论、社团、机构、家庭、军队、法庭、监狱等构成的监管体系来维持着;三是语言、活动、器物层面,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音乐、建筑也是语言),共同
12
参加活动,生活在一定的场所中。“活动”可以增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这对信仰与规则是一种情感上的强化,活动中的新生因素则会促进信仰与规范的演变。“信仰”、“规范”、“语言活动器物”三者,构成了一个群体的整合机制,它们的统一体,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文化”。显然,“文化”是针对一个有相对明确边界人群而言的,它如同这个群体的“神经系统”。
在这个“神经系统”中,“信仰”是中枢神经,“规范”是神经网络,而“语言活动器物”则是具体的组织器官。在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差异”,就是不同群体的“神经系统”之间表现出的差异。群体有“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因此就有“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和“亚文化”之别。 学校文化及其框架
作为社会的亚文化,学校文化与军队文化、政府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区别之处是:在“信仰”层面,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把社会中的价值观、伦理、知识的精髓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念;在“规范”层面,学校有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设立相应的组织制度,并倡导“心灵交流”、“尊重知识”等价值观念;在“语言活动器具”层面上,学校也形成了由教室、黑板、教材等构成的独具风格的一套体系。
可以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群体,但也可以分出几个亚群体。这些亚群体与其对应的学校亚文化具体就是:1.“教师群体”与教师文化;2.“学生群体”与学生文化。若再作细分,还可以分出“班级”、“学生社团”、“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相应文化等;3.“教师-学生群体”,其对应的文化包括“课堂教学文化”和“课下师生关系”;4.“管理者-教师-学生群体”与“管理文化”;5.“课程”与“课程文化”;6.“校方-家长”,其对应文化为“家校文化”或“家校关系”。值得说明的是,学校的课程若为国家课程,它所代表的“群体”则为“国家”,其“课程文化”则应看作国家意识形态在学校层面上的投射;若为“校本课程”,“课程文化”则加入了体现学校理念的自身选择成分。出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把“校方-家长群体”看作学校的“亚群体”,并将其纳入“家校文化”也是合理的。
Chapter 2 Cultural Dynamics
13
I.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在不同文化发生碰撞时文化习得的过程和不同方式,体现了文化的动态发展性。本章首先介绍了社会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文化同化以及文化休克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基本联系与区别。同时详尽阐述了社会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文化同化以及文化休克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结果。 II Teaching Objectives
1.to identify the definitions of enculturation, acculturation, separation, segregation, integration, assimilation, marginalization and culture shock 2.to identify the 5 stages of culture shock
3.to be able to distinguish encultu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ssimilation III. Teaching Course
1. Present the Cultural Phenomena to Students.
(1) Is culture static or dynamic? Please use some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argument.
(2) Then lead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e dynamics 2. Warm-up Questions.
1) Do you know what happens wh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meet? 2) What may happen when an individual comes into a new culture? 3. Key terms.
2.1. Enculturation(社会文化适应): Enculturation is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you go through to adapt to your society. (社会文化适应指人们学习适应自己所在社会的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2.2. Acculturation(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 or cultural adaptation,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learning and adapting to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new host culture. (文化适应指人们学习和适应新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2.2.2.a. Separation and segregation(分离和隔离):Separation and segregation refer to maintaining one’s original culture and not participating in the new culture. (指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保留了原有文化,完全没有接受和习得新文化)。
14
2.2.2.b Integration (文化整合): It takes place when individual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ew culture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culture integrity. (文化整合指人们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成为新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又保留了自己文化的完整性)。
2.2.2.c Assimilation (文化同化):I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an individual relinguishes an original culture for another. When individuals are assimilated in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they lose their previous culture. (文化同化指人们放弃原有文化接受新文化的程度。一旦被主流文化同化,人们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 2.2.2.d. Marginalization(边缘化): Marginalization or deculturation refers to losing on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not having any psychological contact with the larger society. (边缘化指人们不仅失去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而且与广大社会失去了心理联系)。
2.3. 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文化休克): It refers to the traumatic experience that an individual may encounter when entering a different culture. (文化冲击指人们在进入一种新文化环境中遭遇的痛苦和难忘的经历)。 文化冲击有五个阶段:即蜜月期、敌意期、恢复期、适应期、融合期。 The Process of Acculturation
Home New
Separation Integration Assimilation Marginalization
Segregation
4. Supplementary Case and material. Supplementary material: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