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6:52: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

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人员:

课题负责人:崔海渡 胡增峰

成员:张宽柱 严晓春 陆荣波

孙 志 严广元 余广武 葛丽娜

由何集中心小学自己申请并承担研究的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学会批准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课题编号56),该课题于2011年4月申请该课题,2011年12月获得市教科所审查批准,2012年2月举行了开题仪式。前后经过进一年多的潜心行动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确立课题行动研究的背景 (一)当地留守学生的现状

随着农民外出打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迟到、早退、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做作业等,不少人还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把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2.家庭关爱少、情感缺失。调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偏少,造成留守在家的孩子因缺少亲人关爱而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证明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关爱缺乏”就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的阴影越深。

3.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由于一些“留守学生”跟随祖父母生活,学习基本无人照管,怕苦怕难,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

4.个别留守儿童人格有明显缺陷。一是性格较孤僻。“留守学生”平时与人交往较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孤独,离群,自我封闭。二是心理不健全,他们胆子较小,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上课时也不敢主动举手发言。三是乱花钱。“留守学生”的祖辈和父母大多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有加,造成其比较任性,花钱无计划。监护人对他们大多是百依百顺,给孩子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5.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未能有效整合。首先学校教育不能主动地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形成有效的整合,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步。其次,由于父母在外、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失调,家庭也无法承担好教育的责任,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学生”疏于管理。家庭未能在课外取得较好的监管作用,也缺乏与学校的联系,故而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其三,社会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的教育不够,不良影响也还存在。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研究分析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及形成的原因。

2、文献研究法:研读教育学心理学及留守儿童教育等相关理论知识,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各种资料,了解跟本课题类似的课题研究现状、成果和趋势,进行记录、整理、研究。

3、案例研究和个体研究法。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典型案例或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典型个体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总结新的经验,或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及至新的研究课题。

4、行动研究法。通过留守儿童之家、心理辅导教师以及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设计不同的教育训练方式,并通过反思交流进行提炼,探索有效的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 2、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 (2)、客观因素的分析(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的影响、社会因素等)

3、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1)、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