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淮十校”八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59: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5届“江淮十校”八月联考试卷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对于哲学来说,?自知无知?乃智慧之母。两千多年前,西方哲人苏格拉底就说到:自知自己的无知,乃是智慧的开端。中国先哲孔子也说?知之为如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样强调?自如无知?作为智慧源头的重大意义。?自知无如?作为哲学智慧的开端,包含着如下两层最为重要的意蕴。第一,它给哲学的功能划定了一个明确的界限,或者说为哲学颁布了一个?禁令?:哲学是人以人的眼光对凡与世界的一种追问和探索,而不能僭越为以神的目光来确立世界的终极原理,关于人与世界的终极原理的答案,超出了人的认识能力因而是哲学不可能提供的,它属于‘神学’而非?哲学’。自觉避免扮演先知或上帝的角色,这应成为哲学和哲学家基本的?自律?。第二,哲学不仅禁止自我僭越,而且把审查和批判一切?全知全觉?的先知或神的僭越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方式和使命。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和市井中与?聪明人?的对话和辩难给哲学确立了典范:通过这种对话与辩唯,他使一切自诩拥有真理的人陷入了自相矛盾,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在这种怀疑、审查和否定的哲学反思批判活动中,任何把?有限之知?膨胀为?无限之知?的倾向都特显现其有限性,暴露其可疑性和内在困境。

②但是,在哲学的发展十中,上述本应作为智慧开端的对?无知?的自觉却恰恰最先被遗忘了。哲学变得趟来越自负和自大,它不但不再承认?无知?是人的本性和哲学智慧之母,而且把?无如?视为人最大的耻辱并因此把哲学的使命定位于一劳永逸地摆脱和消灭无知。这最集中地体现在哲学对于?第一哲学?的追求上。

③哲学对于?第一哲学?的追求,表达着两层不断递进的野心:第一,它要成为统率一切具体学科和具体知识的超级学科;第二,它还要求成为统率一切哲学问题和哲学领域的基础和支点,也即是说,它不仅要成为?科学之科学?,还求成为?哲学之哲学?,不仅要求拥有对?知识?,还要求拥有对?思想?的最高立法权。很清楚,?第一哲学?的抱负和理想完全背弃了?无知是智慧之母?的信念而走向了另一与之完全不同的极端,即紧紧地拥抱?全如是智慧之母?的教条。这是哲学的最大妄想,也是它陷入不可摆脱的深刻困境的根源。

④哲学对?全知?的追求犹如一个人拔起自己头发离开地球,实际上在追求一个根本不可能企及和无法实现的目标。当代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戳穿了哲学的这一幻象,把哲学从这一幻象的迷梦和独断中唤醒过来。在此方面,康德无疑是先驱者,他通过?理性批判?获得了这样的洞见:试图通过理论理性去获得关于存在本身的普遍性原理,实质上是把?有限?当成?无限?,其结果必然导致?先验幻豪?和自相矛盾。康德的?理性批判?承认了人在把握?世界总体?上的无能,这使得哲学又一次回到?无知乃智慧之母?的思想原点。康德的谦逊比那些自负狂傲的自恋哲人们更加明智而深刻。虽然他被?全知论?哲学家指责为?不可知论?者,但其回归?自知自己无知?这一原始的哲学精神的观念影响至深。20世纪以来,分析哲学家们指出传统形而上学所欲建构的?第一哲学?实际上是把语言和逻辑误用的结果,按维特根斯坦的说法,传统哲学试图用理胜和逻辑的方式去获取?整个世界?的知识,根本谬误在于跨越了不应被跨越的边界,侵入了本应保持?沉默?的领域。唯意志主义哲学、生命哲学等,也都从不同视角揭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全知主义的无根性与独断性。

(选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8期,有改动)

1.下列关于“自知无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起源看,“自知无知”作为哲学智慧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西方的苏格拉底和中国先哲孔子。

1

B.从内涵看,“自知无知”给哲学的功能划定了界限,以人的眼光对人与世界的终极原理进行追问和探索。

C.从发展看,“自知无知”最先被遗忘,哲学开始自负自大地追求“全知”,因而陷入不可摆脱的深刻困境。

D.从结果看,许多哲学家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第一哲学”的独断性,让“自知无知”的哲学精神得以回归。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简要回顾了“自知无知”的起源,然后阐释了它的两层意蕴,接着列举苏格拉底的例子说明他给哲学确立了典范。

B.②段语意发生转折,指出对“无知”的自觉已被遗忘,哲学追求消灭无知,“第一哲学”最集中地体现了哲学的这种自负。

C.③段承接上文,首先阐释了“第一哲学”两层不断递进的野心,然后分析了它追求“全知”的本质,最后指出它的虚妄。

D.④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指出当代哲学戳穿哲学追求“全知”的迷梦,然后用康德等人理论加以例证,最后总结全文。

3.下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揭穿传统形而上学的全知主义,是为了让哲学真正以“人的目目光”而非“神的眼光”来重新理解和规定哲学的性质和功能。

B.摒弃“第一哲学”的“全知主义”幻想,这是哲学的觉醒,它意味着哲学在经历了先知或上帝的自恋后,回到了“自知无知”纳古老智慧。

C.“第一哲学”要成为“科学之科学”和“哲学之哲学”,这是哲学的最大妄想,是一个根本不可能企及和无法实现的目标。

D.康德是批判“第一哲学”的先驱者,他的“理性批判”理论揭示了传统哲学的谬误,而维特根斯坦认为康德是“不可知论”者。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其双瞳子中白而边黑,见者异之。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臵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节选自全祖望《琦亭集》,有删改)

炎武生性孤傲,不谐于世。尝至京师,东海两学士延之夜饮,怒曰?古人饮酒卜昼不卜夜,世间惟淫

2

舞、纳贿二者皆在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其狷介嫉俗如此。

(节选自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曾参加抗清斗争。②太安人: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与里中归庄相善 善:友好 B.其双瞳子中白而边黑,见者异之 异:惊异 C.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 太息:叹息 D.古人饮酒卜昼不卜夜 卜:选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于书无所不窥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以观旧都畿辅之胜 焉用亡郑以陪邻

C.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此所谓钓名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生学问广博,关心世事。书籍无所不看,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广泛阅读史书,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

B.先生生性孤傲,猾介耿直。不与人苟且迎合,超出世俗;曾经有人请他在夜向饮酒加上时间延迟,他当面怒斥,不假辞色。

C.先生心怀故国,四处奔走。几次组织抗清,都没能成功,遍游沿江、北都,后定居陕西华阴,辛勤耕种,贮藏物品以备有事。

D.先生气节坚贞,人格高洁。三次拒绝了举荐为官的机会,意志坚定,不求虚名;华阴的诸生请求他前去讲学,他也推辞不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3分) 译文:

(2)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4分) 译文:

(3)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3分) 译文: 阅读下而这首清词,完成8~9题。(8分)

南乡子·捣衣

顾贞观

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 片石冷于冰,雨袖霜华旋欲凝。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

8.请简要概括“秋声”的内容。(4分) 答:

9有人赏析最后三句的技巧,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西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乙:①心非木百岂尤感, 。 (鲍照《拟行路难》) ②开琼琼筵以坐花,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