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3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0:23: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3.带刺的朋友

课题 带刺的朋友 课型 新授课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记述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体现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在教设计说明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的读书方法,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与它的技术高明又采用感情朗读和讲述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培养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查找关于刺猬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前准备 课时安排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用时:5分钟)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重点词语。 1.制作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查找与刺猬有关的资料。(学生) 导案 1.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小作者有一位特别的朋友,它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交流自己了解的刺猬1.带刺的朋友是指谁? 学案 达标检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带刺的朋友是谁特点。 呢? 4.请大家说说你所了解的刺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用时:25分钟)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聪明(cōnɡ chōnɡ) .红枣(zhǎo zǎo) .新词,教师重点指导“刺”片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枣”“聪”的读音。 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体感知(用时:7分钟)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刺猬的什么事? 1.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 四、课堂小结(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4.读拼音,写词语。 shuǐ ɡōu shēn chū ( ) ( ) cōnɡ minɡ yuán hū hū ( ) ( ) 小刺猬是大家喜欢但不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所以同学教学反思们看到课件展示的红枣和刺猬后,学习兴趣很浓厚,大声朗读课文,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讲述自己了解的刺猬,并讲述本课描写小刺猬的事情,学习效率很高。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刺猬的一件事。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 2.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刺猬的事件,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1.复习生字词。 一、回顾交2.引导学生回顾:课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流,导入新课文写了刺猬的一件什么容。 (用时:3分事? 钟) 3.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1.教师课件展示第11.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红2.学生找出相关段落自由朗读。 5.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比枣的诱人,并有感情地朗读。 喻句的运用与好处。 二、分段读2.学生默读第2~11自然6.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2.引导学生读第2~11段,用横线画出夸奖刺猬的句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议,体验感悟自然段,体会刺猬偷枣的子。 (用时:18过程及它的高明。 分钟) 3.再读课文,用曲线画出(1)这是一个________3.有感情地朗读第体现刺猬偷枣高明的句子,并2~11自然段。 4.引导学生读第12自圈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动词。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2)请仿写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段,体会这一段的作用。 文。 三、讲述故教师引导学生以“小1.学生读文后,小组内讲述。 2.指名上台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抄写下面的词语。 惊讶 恍然大悟 聪明 急火火 钦佩 高明 事,训练表达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能力(用时:为开头,讲讲刺猬是怎样10分钟) 偷枣的。 1.课文描写刺猬偷四、总结拓展(用时:9分钟) 枣,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刺猬身上的刺能用来背枣,还能用来干什么?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自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