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复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2 23:44: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无机化学》复习题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

2、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体积、质量、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转换;稀释定律;溶液的配制 练习:

1、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下列气体含分子数目最多的是( ) A、CO B、O2 C、CO2 D、H2

2、将40gNaOH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3、4.9g的H2SO4与0.2mol的H2O中,含有相同的( ) 4、配制500ml 0.1mol/L NaOH溶液,需NaOH的质量为( )克. 5、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中一定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

6、配制100ml的1mol/L的Hcl溶液,需要12mol/L的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如何配制? 7、使1molHCl与0.48molO2混合,在660K和101325Pa达成下列平衡时,生成0.40mol的Cl2。 4HCl(g)+O2(g) =2H2O(g)+2 Cl2 试求(1)各气体的平衡分压;(2)平衡

θ

常数Kp

第2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反应物的性质、浓度、温度、催化剂

2、达到化学平衡的特征是: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态平衡;达到平衡时系统中分物质的浓度不再随时间改变;当平衡条件改变时原有平衡状态随之改变。 3、改变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有:

(1)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降低生成物浓度,反应将正向进行。 (2)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3)压力:在恒温下,增大系统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不能改变平衡组成。 4、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故当化学平衡移动时,平衡常数不一定随之改变。

第3章 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

1、pPH+pOH=14

2、酸性比较:PH值越大,酸性越弱,碱性越强。当溶液的PH=0,则该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碱性,但溶液中仍然存在H+离子 3、一元弱酸PH值的计算:[H+]=cα=Ka?c酸

某弱酸HA的Ka=1.0×10,则1.0mol/L该弱酸溶液的pH值

4、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离解度减小。

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弱电解质不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离解度略有增大。

5、缓冲溶液:能抵抗少量强酸、强碱和水的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基本不变

-6、CH3COOH-CH3COONa体系: 抗酸成分CH3COO 抗碱成分CH3COOH

++

NH3·H2O-NH3Cl体系:抗酸成分NH3·H2O 抗碱成分NH4

θ

—6

- 1 -

NaH2PO4-Na2HPO4体系: 抗酸成分HPO4 抗碱成分H2PO4 7、溶解度与Ksp的关系:

(1)AB型难溶电解质AB(s)== A(aq)+B(aq) S?+

-

2--

KSP

KSP 4(2)AB2或A2B型难溶电解质AB2(s)== A(aq)+2B(aq) S?3+

-

8、溶度积规则:沉淀的生成---QC>Ksp ;沉淀的溶解QC<Ksp (用于判断沉淀有无生成) 练习:在300ml0.04mol/L MgCl2溶液中,加入300ml0.20mol/L氨水溶液,有无Mg(OH)2

θθ

沉淀生成? (已知Ksp(Mg(OH)2)=1.8×10-11,Kb(NH3?H2O)=1.76×10-5)

9、分步沉淀,可进行离子的分离。同类型、同浓度, Ksp小的先沉淀;不同类型,须计算开始沉淀所需沉淀剂的浓度,所需浓度小的先沉淀。(用于判断沉淀生成的先后顺序) 10、沉淀的转化:在试剂作用下,由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种难溶电解质的过程。 类型相同的难溶强电解质:一般来说,溶度积大(易溶)的难溶电解质易转化为溶度积小(难溶)的难溶电解质,二者溶度积相差越大, 转化越完全;反之溶度积小者向溶度积大者转化较困难

第4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

知识点:氧化数、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电对的概念;原电池的组成、盐桥的作用;氧化剂、还原剂相对强弱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的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 (1)、配平原则:质量守恒、电量守恒 (2)配平规律——介质产物的一般规律 酸中出水,碱中出水,水中出酸或碱

+-反应物多氧——酸性 加H →H2O; 碱性 加H2O→OH

+-反应物少氧——酸性 加H2O→H ; 碱性 加OH→H2O

3、原电池是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的表示——电池符号书写规则 ①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用“‖”表示盐桥。 4、电极电势的应用

(1)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4)元素电势图:若元素有多种氧化态,则可组成多个电对,将各电对??的关系以图表方式表示,称元素电势图。规定:按氧化数从高低顺序排列。 练习:

1、根据标准电极电势值判断下列金属中还原能力最强的是( )

A、Na(-2.71V) B、Mg(-2.37V) C、K(-2.92V) D、Zn(-0.763V) 2、下列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是( ) A、H2O2 B、H2S C、NH3 D、H2SO4 3、下列哪组转变是被氧化的过程( )

—2-+ 3+

A、Cu2+→Cu B、Fe2+→Fe3+ C、Cl2→Cl D、Cr2O7+14H→2Cr+7H2O 4、关于原电池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盐桥中的电解质可以保持两半电池中的电荷平衡

- 2 -

B、盐桥用于维持电池反应的进行

C、盐桥中的电解质不参与电池反应 D、电子通过盐桥流动

5、将铜片插入盛有0.1mol/L的CuSO4溶液的烧杯中,银片插入盛有0.1mol/L的AgNO3溶液

θ+θ2+

的烧杯中,用盐桥和导线连结成原电池。(φ(Ag/Ag)=0.7996V,φ(Cu/Cu)=0.3419V) (1)写出该原电池的符号。

(2)写出正极、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的电池反应。 (3)求该电池的电动势。

2+

(4)当C(Cu)降低时,电池的电动势将如何变化?

第5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知识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四个量子数);电子排布式;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分子间的作用力;配位键的概念

1、量子数n、?、m、ms(根据量子数大小,判断能量高低) ①n—主量子数(n取自然数)

意义:表示电子离核的远近(统计意义);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常将n决定的能量状态称为电子层(主层)。 ②?—角量子数(≤ n-1)

意义: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在多电子原子中是决定电子能量的次要部分。称为电子亚层或能级。

③m—磁量子数(|m|≤ ?)

意义: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不影响电子能量。 m有几个值,就有几个轨道。 ④ms---自旋量子数(ms=±1/2)

2、电子排布式写法;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3、元素的周期性

(1)周期是根据最高能级组确定的,共七个周期。周期数=最高能级组数=电子层数 (2)元素分区、族数与电子构型: 主族元素:族数=最外电子层电子数

副族元素:ⅠB、ⅡB=最外电子层电子数 ⅢB~Ⅷ=ns电子数+(n-1)d电子数 s区、p区、d区、ds区、f区元素 (3)规律:①各周期元素的数目②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8③元素原子的次外电子层电子数≤18

4、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电离势Ⅰ、电子亲和势E、电负性周期性变化规律 电负性:铯(钫)最小,氟最大。

5、碳族元素、氧族元素、卤素的价电子层结构

第6章 配位化合物

1、配合物的组成:内界(中心离子或原子、配离子或配分子)、外界 2、命名:

3、结构:价键理论(配位键、杂化轨道、空间构型)

- 3 -

第7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2、离子键:

(1)形成条件:常见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2)本质:静电作用。 (3)特征:无方向性、无饱和 3、共价键:

(1)本质:共用电子对

(2)形成条件:成单电子自旋相反且原子轨道最大重叠 (3)共价键的特征:①饱和性②方向性

(4)共价键的类型:σ键;π键 重叠程度:σ键大于π键

4、分子间的作用力又称为范德华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特殊的还有氢键(有方向性的分子间力)

第8章 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9章 重要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碱金属、碱土金属的共性、价电子构型

2、卤素、氧族、硫族、氮族、碳族元素的共性、价电子构型 3、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P231)

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丰富,约占27%,仅次于氧,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单质硅有无定形和晶型两种。只有高纯单晶硅才能作为半导体材料,其纯度要求在99.99999%以上。 硅的电子排布式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