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49: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一. 填空

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 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

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 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 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8“三灯”: 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9四大说:

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 三、 名词解释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

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

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6.公安派

公安派指的是万历时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公安派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袁宏道。 7.竟陵派

竟陵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加以修正,如以“深幽孤峭”来纠正公安派的俚俗、浅露、轻率。他们的创作以诗歌为主,偏重心理感受,境界不大,主观性强,在形式上追求新奇,喜用奇字险韵,故作深奥,文风冷僻苦涩。总的说来成就不大。 8.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因其领袖人物为吴江沈璟而得名。代表人物顾大典、吕天成等。其戏剧理论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