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4 3:34: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24.夏商史官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这一变化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完全脱离 B.说明了史官的地位大幅提升 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体现了周代政治趋向理性化 25.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国有化政策萌发 C.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土地国有制完全瓦解

26.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或曰应关白(关白:禀告)丞相。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材料说明 A.汉武帝对丞相失去信任 B.丞相完全失去政事决策权 C.霍光专横跋扈独揽朝政 D.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27.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的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这表明宋代

A.儒家思想重新获得尊崇地位 B.孔孟学说复兴和儒学振兴 C.理学形成并成为官方哲学 D.儒释道三种文化完全融合

28.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 ……(1865~1895)

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29.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这反映出的本质问

1

题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复兴

C.向西方学习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30.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役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余万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1.8万余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军受到沉重打击 C.体现中日双方战略意图 D.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31.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宣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三不”政策

A.说明左倾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B.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D.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32.“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帝国居民权利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33.二战后初期美国认为,美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日益提高的国民经济潜力,可以解决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货币短缺等问题,从而为美国在多边自由贸易国际体系下进行经济扩张提供有利时机。为此美国 A.实行对德分区占领 B.倡导成立联合国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发起成立关贸总协定

34.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拟定计划,并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了1926年,这些计划数字已经成为苏联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A.已经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C.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D.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基本一致 35.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独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

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 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代制定并颁布的《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成,为中国古代法律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律疏议》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刑辅”,“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其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唐律疏议》体现了古代中国“法自君出,权尊于法”的原则,在中央,刑部隶属于尚书省,受制于丞相;在地方,法律由州、郡、县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由于法律的严酷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 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

2

——整理改编自百度《唐律疏议》等

材料二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而私法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

示》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法律文化与古罗马法律文化的异同。(10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法律文化与古罗马法律文化不同的历史原因,并说明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间 4世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纪 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世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纪 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理也;要求美味,人狱也。” 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6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世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纪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9分)

3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6分)

模仿练习

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5.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