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精选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3 1:19: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特级教师姜有荣也指出:“作文的‘魂’在何处?在于思想。写作素材只是‘形’,得‘魂’方可‘形随心动’,随兴驱遣;写作技巧只是‘法’,得‘魂’方可因势而化,风起水生。”这些都强调了思想在作文中的重要性。透视2012年的材料型作文题,这种思辨性的色彩考查尤其凸显。

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它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然而思辨能力的提高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阅读哲理性的文段,增强学生思辨意识。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的课内外读物,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关注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阅读内容有课本读本、名家名作、报纸杂志、高考优秀作文及平时习作范文等,还可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相关材料,采用“摘抄引用”和“分析评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以2011年江苏卷《拒绝平庸》为例,平时可关注的哲理性语段就有好多处,此处选择两段:

人应该在生活中有所追求,不应该向如同整齐的居室一样的小日子投降。……人的世界在外面,在广大的社会人群中,在建

功立业的某种宏伟而玄奥的奋斗中。 ——丁大同《庸人》(必修五读本)

我们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决于许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的境界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周国平《不避平庸》

丁大同《庸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甘于平庸,要建功立业,有所追求;周国平《不避平庸》的观点却是:只要努力过了就无怨无悔,人生可以不平庸,也可以平庸。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是这样一些哲理语段,更应该关注他们思考的角度。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就能得到提高,思辨意识就能增强。

二、开展富有辩论性的活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1.课前三分钟时事点评 ——激活思辨

利用课前三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两则时事热点材料,如“小悦悦” 事件,蒙牛纯牛奶“黄曲霉素超标”事件,“钓鱼岛”事件等,让他们当场点评并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一下子被激活的不仅是课堂气氛,更是学生的思维。今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中有一篇关于“两会”的63

分杂文时评,我认为应是满分中第一,有胆识,有个性: “两会”胜利闭幕,质疑人大代表的“爱国之举”,全票通过,一致同意,被民主。…… 古代尚且有“死谏”。 ……

美国总统杰斐逊有言:“看一个国家是否进步,只须看这国家的人敢不敢说真话。”……

忧国爱民是我们的光荣传统,我坚信,下次“两会”召开,每一枚赞成票都是沉甸甸的!

小作者对所谓的“全票通过”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深入挖掘现象的本质,是奴性,是盲从,抑或……这难道是真正的忧国爱民?几个关键句充分体现了其独立而深刻的论辩思维,文章立意的深刻性也不言而喻。我想,这是个时代感很强的孩子,其平时在思维的激活训练上应该是长期的,连续性的。 2. 组织课堂小型辩论会——燃烧思辨

应当承认,不是每一个篇目都能找到思辨的契机,但一遇到合适的篇目,就绝不该轻易放过。笔者认为,教师在每学期伊始就应通览讲读篇目,寻找适于训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篇目。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预设好相关问题,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思辨,一般设在课文教读的最后一个环节来进行。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五教材时,可作如下设计:

① 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性思辨(屈原宁死不愿同流合污,司马迁为理想隐忍苟活,谁的做法更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