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2:22: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都市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作者:刘斯宾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1期

【摘 要】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成都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认为,成都市应当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特点,发挥自身优势,降低劣势带来的消极影响,抓住机遇,化外部威胁为内部发展动力,有选择性地积极主动参与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出应当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产业转移;成都市;SWOT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种自发行为,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类似服务的一群经营单位(即企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1]。《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本文运用SWOT(制定发展策略的分析方法,即分析自身内部的优势及竞争力、弱点,外部机遇、威胁,据此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分析法,通过对成都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梳理和探讨,并指出应当关注的问题。 一、优势分析 1、成本优势

(1)自然资源及能源的成本优势。成都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及天然气、水电等能源较为丰富,而且价格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为低廉,成都具有明显比较价格优势的生产要素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2)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作为基本生产要素,其禀赋的多寡及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产业转移的指向,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往往具有丰富劳动力且人力资源成本低廉。成都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降低企业为寻求和招募劳动力所需成本。同时,成都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成都市2009年全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27272元,同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8444元,上海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789元,广州市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9215元,深圳市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6723元。可见,成都在劳动力价格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吸引东部劳动力成本较高地区的产业向成都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2、经济发展水平优势

(1)产业基础优势。成都市工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较好,2009年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6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77.1亿元,增长21.5%;完成新产品产值1100.8亿元,增长24.9%;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8.1%。主要产品生产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46.9%,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8.5%,总资产贡献率为13.7%。实现利润264.5亿元,增长10.6%;实现利税494.4亿元,增长14.1%。全年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医药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业、机械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建材冶金工业六大重点行业完成增加值11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6.4%。年末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2.0点和124.3点,分别较上年末提高33.3点和36.0点[2]。成都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对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2)消费水平优势。成都市人口基数大,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中西部省会城市中稳居前三甲,再加上成都人消费观念开放,成都的消费市场巨大且增长较快,2009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总额在十五座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深圳、武汉和南京,稳居第五位。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不仅自身消费实力巨大,更具有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能力,这将吸引产业向成都转移,挖掘广大西部地区的庞大消费市场。 3、人才优势

成都高校云集,既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也有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和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等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技术能手。成都还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众多科研院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此工作。另外,成都每年还吸引众多外地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来成都工作。《2009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显示,2009年成都市人才资源总量为202.14万人,其中党政人才5.35万人,占2.65%;专业技术人才72.15万人,占35.69%;经营管理人才15.62万人,占7.73%;技能人才66.71万人,占33.00%;农村实用人才42.31万人,占20.93%。人才总量比上年增长了21.68万人,增幅12.01%。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39.63万人,常住人口1286.6万人,从业人员729.52万人;按以上指标计算,人才密度分别为:1774人/万人、1571 人/万人、2771人/万人。2009年,成都市生产总值4502.6亿元,每万人才产值22.27亿元,比2008年的21.62亿元有所提高。综上可知成都人才总量较大,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比重最大,为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保障。 4、交通通信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交通优势。成都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宝成、成昆、成渝、达成、成灌铁路的交汇点,成都拥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自开通五个月来,截止2010年9月底,已累计吞吐货物14万箱,日均到发集装箱1000余标箱,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3];成都是108(北京—昆明)、213(兰州—云南磨憨)、317(成都—那曲)、318(上海—西藏友谊桥)、319(厦门—成都)、321(广州—成都)等国道的交汇点,所有区(市)县均通高速公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繁忙的航空枢纽和最重要的客货集散地之一。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承接产业转移打好了交通运输的硬件基础。

(2)通信优势。成都具备中国中西部独一无二综合通信优势:成都是全国电信网络八大核心之一,成都互联网和数据专线等基础数据网络容量、规模和覆盖范围均为中西部第一;拥有国际信息安全标准认证的机房,拥有全国三个国家级灾难备份中心之一(中西部地区唯一的数据备份中心)。2009年底,成都西部通信枢纽建设的重大项目——成都市国际出口直达数据通道正式开通并投入应用,这标志着成都建成直达国际的“数据高速公路”,成为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的国内第四个、西部首个国内国际通信出口。成都作为内陆地区城市突出的通信基础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保障。 5、配套体系优势

(1)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它整合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的所有政策和功能,是中国目前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经济区[4]。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已有英特尔、富士康、德州仪器、普惠、莫仕连接器等20多家企业入驻,投资总额22.3亿美元,区内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将进一步降低外贸物流成本,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外向型产业,促进国际资本进入西部腹地,对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成都市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金融中心,成都市金融业发展态势较好,截至2009年末,成都市共有省级金融机构134家,其中银行业机构45家,证券公司41家,保险公司48家。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535亿元,贷款余额10113亿元,保费收入230亿元[4],各项金融业务量在中西部城市中名列前茅。近年来,成都市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个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贷款、农村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积极创新,较好地满足了多层次资金需求。成都良好的金融业基础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保障。 二、劣势分析

1、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趋同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