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静女》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5 14:54: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诗经》之《静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中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与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也是《诗经》中爱情男女的相思之苦。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吧!板书课题《静女》 2.关于《诗经》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宫廷乐曲歌词,这是一种正统音乐;为西周贵族歌功颂德。“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宗庙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所谓“赋”“比”“兴”:

朱熹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意思: “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

“比”就是打比方,即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

“一对大眼水汪汪,好像露珠在草上淌。”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

要说的事物。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3.范读课文,字词梳理:

(1)读音: 姝(shū) 俟(sì)隅 (yū)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炜(wěi)说(yuè) 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词义:

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匪:同“非”,不是。 (3)通假: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学生自读疏通文意,然后师生共同探讨: (1)理解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1、2句: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3、4句: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管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5、6句: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2)《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bèi)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5.讲解分析

(1)全诗共三段,每段四句,都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第一段: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多么”)

译成诗歌: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

这一段四句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

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以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这一段写见面前的情景,重在写场景。

第二段四句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

令人爱不释手,写出了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段四句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

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了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这两段写见面后的情景,重在写心理。

(2)全诗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以男子口吻,生动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全过程。先是男子赴约,后是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以此表达爱情。整篇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请问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为什么?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

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3)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4)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 “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6)文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6.归纳主题: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2)分析人物形象: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7.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 “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 “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8. 教师带读,品味感情,再现法:

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就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

为单位,讨论画面上人物、景物和情节。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9. 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10. 布置作业:

(1)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诗歌总集、305)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 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诗》、《诗三百》、《三百篇》)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 )

(2)背诵《静女》全诗。

(3)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