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17:12: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在“磨课”中成长
2018年下学期,我和许多优秀语文老师们一起,有幸走进了中学语文农村送培骨干教师远程研修培训平台。在这里,我们聆听专家讲座,集体备课、磨课,反思教学实践,撰写研修作业,交流心得体会……匆忙有序,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通过与前辈老师们的讨论、交流,思维的碰撞,我发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专家们精彩的讲座,我认识到了“磨课”的模式,一般操作程序可大致描述为:“教案拟定──研究修改──模拟试讲(可多次评价讨论)──反思调整──公开展示──评价讨论”。这种模式真正体现了“课、研、修”三位一体的特点。 具体到一个完整的教案(或者说一节完整的课)应该包括下列七个要点: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时安排、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因此,我们“磨课”时,也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磨教学准备 磨课的首个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正式拟定教案之前,对手头有的各种教材、相关的教参和他人的教案和经验等文献资料进行钻研、吃透,以便结合执教者本人的经验和学生的现状调查来拟定对特定学生实施教学的方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吆喝》(以下所举例子都是出自该套教材,简称为“人教版”),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吆喝。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做了各种努力。第一次试课时,我是用录音导入,结果由于课前课件准备不充分,录音没有放出来;第二次试课我自己试着用方言吆喝直接导入,学生一开始没有听懂我用方言吆喝的声音。 两次失败,迫使我认真琢磨:到底该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后来,我想到了“网上素材”。于是,我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网寻找有关“老北京吆喝声”的视频资料。然后,请同教研组的懂电脑的老师帮助剪辑,成为一个切合课本的、有用的视频资料(当然,以后也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教研组的共同备课资料)。这样一来,到第三次试讲时,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学生也能够较快地由视频的吆喝声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磨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从 “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这一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出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来预设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纵观整篇文章的教学预设教学目标,还要分课时设定具体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关注教材特色,更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需求。 七年级上册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首次教学时,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预设教学目标时,过于侧重“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一味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写了几件事情,前后如何照应,眼前事与过去事如何切换等内容。 后来再次执教该课文时,我就做了修改,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间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文中的父亲是对作者是如何严而有爱的,而正是在父亲的关爱下,作者是如何逐渐长大、懂事的。最后,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布置学生认真思考,对照自我,认识自我,查找差距。这样一来,既完成了知识、能力的目标,又可以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父母的爱──特别是那些看上去比较严厉的做法,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避免了青春期的学生与更年期的父母之间的直接对抗。 (三)磨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
目标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特色、教学目标的预设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预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确定和突破的具体构想,应当是我们教师“磨课”的细节之处。 八年级上册的《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初次执教,也是按部就班,将教学重点放在传统的文言字词的落实、掌握上。后来在与其他同事琢磨、探讨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时,受到启发:文言字词其他课文也照样可以落实,这篇课文不如将教学重点放在体会、领悟文章主题上。 于是,在第二次执教时,开篇就提出这样两个问题:核舟有多大?上面雕刻了多少东西?在学生查找原文、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后,教师再稍加点拨:在体积如此小的核舟上,雕刻出如此多而逼真的人(物),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突出了雕刻家高超的技艺。我们选择这个作为教学的重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起爱国之情。
(四)磨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又称教学过程,也叫教学程序,即按课堂教学的时间顺序而预先设定的具体的教学计划。它包括具体的教学思路,教学事件的设计,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突破,课堂练习如何操作等等。 七年级上册的《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第一次执教时,我也只是按照一般的思路,力求讲明白许多内容,包括插叙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等等。后来,在“磨课“中,就有老师提出这样的疑惑:所讲内容是否过多、过杂? 因此,第二次执教时,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尽量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以及分组讨论中去培养自我能力,提高自身素养。
(五)磨教学反思 没有课堂教学反思,就没有课堂教学的进步,没有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 我们普通语文教师一般正常工作量都是教两个班语文。这样有一个好处:当第一节课结束之后,我们可以马上反思,看看教学策略和学科目标是否一致、预设与生成是否有机融合、师生是否实现了互动双赢、学生学习潜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掘、学习能力与人格品质是否实现同生共长等等,以便在下一节课及时调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我灵感突现,我觉得下次授课时,应该注重突出三篇课文的共同主题──“贬”字,提醒学生去体会:同为被贬,三者的心境一样吗?最后,引导学生明白:因为个人性格不一,因此,同样是被贬,三者也表现出不同的心境。当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不管如何:面对“贬”──或者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挫折,无论采取何种举措,都不能过于消沉、颓废,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根据本人以及其他参与“磨课”的教师的反馈。大家一致认为:由于“磨课”,迫使我们这些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了原先落后的教学观念。在“磨课”活动中,如此“教学→探究→再教学→再探究”再三磨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大家相互切磋,互相交流,展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开拓了各自的专业视野,接受了新颖的教学理念、好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好课多磨”的研究意识,提高了各自的教学技艺。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特别刚步入教坛不久的青年教师,都具有“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恒心毅力,都能如此这般亲历“磨课”、修炼“内功”,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优质高效,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