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专题7 考点21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1:50: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考点21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脑和脊髓外,构成神经节,因此在传入神经上都有神经节;而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脑和脊髓中,构成灰质。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结构简图为“则兴奋传递方向为“

”。

”,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前(角)大后(角)小,由“粗大的前角”发出的是“传出神经”,可以谐音记忆为“粗出”。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3点提醒

(1)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K外流、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Na内流,它们都是从高浓度→低浓度,需要

通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

(2)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需要借助钠—钾泵逆浓度梯度将Na从膜内泵到膜外,将K从膜外泵入膜内,且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3)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3.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及6点提醒

(1)常见的突触类型有两种,即轴突—细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还有类似突触的结构,如神经—肌肉(腺体)接点等。

(2)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如多巴胺),后者可以使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外正内负”的局面。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3)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的是生物膜的流动性;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

(4)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去向有三种:迅速地被酶分解、重吸收到突触小泡、扩散离开突触间隙。 (5)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6)兴奋经突触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两种功能。 4.理解电位变化机理并分析下列相关曲线 (1)曲线表示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情况。

①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K外流。

②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 ③bc段: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 ④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2)如图1是将神经电位测量仪的A、B电极均置于膜外,在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差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①ab段——兴奋传至A电极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逐渐变为负电位,而B电极处仍为正电位。 ②bc段——兴奋传至AB两电极之间。

③cd段——兴奋传至B电极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逐渐变为负电位,而A电极处恢复为正电位。 5.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静息电位:电表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所示,观察到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2)动作电位:电表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和丙所示,给予刺激后,电表指针偏转次数分析如下:

①若电极两处同时兴奋,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如刺激图乙中的c点。

②若电极两处先后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刺激图乙中的a点和图丙中的b点。 ③若两电极只有一处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刺激图丙中的c点。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实验探究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甲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乙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乙处电位不改变→单向传导

电刺激甲处→A有反应?

?乙处电位改变→双向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甲处,测量丙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丙处,测量甲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甲、丙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甲处有电位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丙→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