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答案】2018年北京市丰台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13 4:10: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丰台区2018年初三毕业及统一练习

语 文 试 卷

2018.05

懂,但是我们感觉得到它的美丽。

(1)对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试号。 生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须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它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知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为准备“回溯汉字往事”的语文探究活动,你和同学们一起搜集整理了关于“结绳记事”和“历代书法”两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1~2题的学习任务。

1.在给同学讲述下面这段关于“结绳记事”的文字之前,你要先确定读音、书写、用词、标点使用的准确性。请认真阅读语段,完成(1)~(4)题。(共8分)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人类最初的历史以绳索串连,“结”就是最早的史记。我们无法得知,在没有文字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如何以 ① (简要/简单)的绳结存留纷繁复杂的事件内容。据说,那些绳结只记录 ② (性命攸关/朝不保夕)的大事,例如地震、洪灾、日食、月食以及星辰.的陨落等等。如果是这样,那么一个个绳结留下的,就是一次次关乎生死存亡、吉凶祸福的记忆。事实上,绳子很难保存数十万年,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存留在上古陶片上的“绳文” 那是绳索的纹理拓.印在湿软的陶罐表面,经过火烧而固化下来的印迹。那些常常被认为是装饰的“绳文”,也许就是人类最初的记事符号。凹凸的绳结痕迹,仿佛是数十万年前人类的心事,它饱含着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惊慌、恐惧、渴望,饱含着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祈.

求平安的巨大祝祷。读不A.拓.印(tuò) 祈.求(qǐ) “辰”字的第二笔是“丿” B.拓.印(tà ) 祈.求(qí) “辰”字的第二笔是“一” C.拓.印(tà ) 祈.求(qí) “辰”字的第二笔是“丿” D.拓.印(tuò) 祈.求(qǐ) “辰”字的第二笔是“一” (2)根据语意,语段中①②处应填入的词语是(2分)

A.①简要 ②性命攸关 B.①简单 ②性命攸关 C.①简要 ②朝不保夕

D.①简单 ②朝不保夕

(3)画线句方框内应填入的标点及其理由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破折号,用以表示语意的转换,句意由说明绳文难以保存转换到介绍绳文印迹

的保存方法。

B.冒号,用以提示下文,引出对“我们只能看到存留在上古陶片上的‘绳文’”这

句话的句意解说。

C.破折号,用以表示解释说明,因为后面的语句是对前面“上古陶片上的‘绳文’”

的具体解释。

D.句号,用以表示语意的结束,因为前一个句子语意已经表达完整,后面语句是

新的语意的开始。

(4)“结”意蕴丰富。它能维系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在“结盟”、“团结”、“缔结”

等词语中,“结”表向心、凝聚之意,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刘关张“ ① ”,就是兄弟一心、同生共死的典范; “结”也表示事情的收束,结局、完结、 ② 等词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提示人们做事要有始有终。(2分)

2.为了呈现历代书家的书法特点,你要逐一展示并解说收集到的四幅名家作品。在以下解说中,有误..

的一项是(2分)

《熹平石经》(东汉 蔡邕)

《宣示表》(三国 钟繇)

《兰亭集序》(东晋 王羲

《古诗四帖》(唐 张旭)

之)

A.蔡邕创制汉隶,他的作品用笔方圆兼备,蚕头雁尾,工稳典雅,后人学隶书常

以之为典范。

B.钟繇被尊为“楷书鼻祖”,他处于隶楷错变之时,楷书中有隶书余风,体势微

扁,古雅精妙。

C.“书圣”王羲之摆脱了汉魏笔风,他的书法笔势秀美遒劲,布局疏朗有致,气韵生

动潇洒,纵横自如。

D.“草圣”张旭的狂草风格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狂放,书

写随意,潦草难认。

3.小林想给初一的同学推荐几本名著,请帮他做好准备工作,完成(1)~(2)题。(共5分) (1)在翻找自己读过的名著时,小林发现一张

掉落的插图。根据画面内容,他应将此页 放回《 ① 》一书中去,理由是 ② 。 (2分)

(2)小林准备制作一张介绍《骆驼祥子》的荐书卡,草稿如下:

①我要向大家推荐一部京味儿十足的现实主义小说——鲁迅先生的《骆驼祥子》。②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旧社会苦难生活的人力车夫。我写了一副对联为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画像:③祥子朴实,拼死拼活闯岁月;虎妞忠厚,有爱有恨了一生。 这段文字有三处错误,请你帮助他改正。(3分) 句①有一处常识错误,应改为: 句②有一处语病,应改为: 句③对其中一个人物的特点把握有误,应改为: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古诗词阅读和默写

阅读《饮酒》,完成4~6题。(共11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诗歌的前四句,诗人通过自问自答表明了他 ① 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就体现在 “ ② ”两字中。(2分)

5.诗中两处画线句是诗人田园生活的写照,请任选其一,说说你的阅读感受。(3分) 答: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菊花抒归隐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借苔花寄凡人之志……梅、杏、桃、荷、海棠等花朵的芳姿,始终摇曳在诗文中,历久弥新。《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因“① ,夹岸数百步”而找到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六月西湖,因“接天莲叶无穷碧,② ”而格外引人遐思。李白的“③ ,闻道龙标过五溪”尽写悲愁之思;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④ ”满溢惊喜之情。“⑤ , ”,染有花香的诗句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我们随口诵出。花语就是心声,不厌百回吟咏。(6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9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①

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 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③

,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④

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⑤

乎其似巢也!”

(陆游《书巢记》)

【注】①[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②[觌]dí,相见。③[槁枝]枯树枝。槁(gǎo),干枯。

④[就]靠近。⑤[信]确实。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可以调.素琴 众口难调. B.辄.自笑曰 浅尝辄.止 C.无案牍之劳.形 好逸恶劳.

D.或陈.于前 推陈.

出新 8.【甲】文中,刘禹锡因“ ① ”(用原文回答),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乙】文中,陆游因 ②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都不在意居室的条件,只注重 ③ 。(3分)

9.陶渊明自得于田园,刘禹锡安处于陋室,陆游乐居于书巢……每当你内心躁动不安的时候,会想到谁?他的处世态度给予你怎样的启迪?(2分) 答: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0.下面几则语录出自《论语》,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①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②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③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④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以上四则语录,都提到了“勇”。孔子认为“勇”总是与 ① 等美德紧密联系;如

果仅逞匹夫之勇,则可能 ② 。(2分)

11.孔子说:“勇者不惧。”名著中有很多勇者形象,请从《水浒传》《西游记》《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