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血操作.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4:09: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静脉输血法操作及评分标准

年 月 日 科室: 姓名; 得分:

项目 目的 评估 准备 操 作 步 骤 内 容 1 为患者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2 为患者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 3为患者补充各种凝血因子、血小板,改善凝血功能。 4为患者输入新鲜血液,补充抗体及白细胞,增加机体抵抗力。 1 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方法。监测生命体征。 2了解患者有无输血史及不良反应,评估患者血管情况,选择适宜的输注部位。 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组胺或者类固醇药物。 1 操作者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 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碘伏、酒精、消毒棉签、生理盐水、一次性输血器、止血带、输液贴、输血单。 治疗盘外备:手快速消毒剂、锐器盒、笔 血液准备:输血前需由两名医务人员进行“三查八对”,确定无误方可输入。 1将用物携至床旁,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及血型,排气,建立静脉通道,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管道。 2两名医务人员再次按“三查八对”内容进行核对,准确无误后签名。 3 摇匀血液:以手腕旋转动作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摇匀,并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血型及进针点局部情况。 4 连接血袋进行输血:打开储血袋封口,将输血器针头从生理盐水瓶上拔下,插入储血袋的输血接口,缓慢将储血袋倒挂于输液架上。 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血型。 5控制和调节滴速:开始输入时宜慢,不要超过20滴/分,并监测生命体征。 6观察15分钟左右(包括进针点局部情况),再次监测生命体征如无不良反应再根据血液成分、病情及年龄调节滴速(成人一般40~60滴/分)。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输血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项。 6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输血记录。 7输血过程中每小时监测生命特征。 8 血液输完后,继续滴入少量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内血液,监测生命体征。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输血记录。 9输血结束后,贮血袋送血库。输血结束后4小时再次监测生命体征。 1 输血前必须两人三查八对(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相容试验结果、血液的种类和血量)无误方可输入。 2 血液取回勿震荡、加温,避免血液成分破坏引起不良反应。 3 输入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在两份血液之间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防止发生反应。 4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将流速调节至要求速度。 5输血袋用后需低温保存24小时。

分值 4 扣分 标准 少一点 扣1分 扣分 6 3 6 未解释扣1分,未监测生命特征扣1分 未了解输血史扣2分 未评估血管扣2分 少一样扣1分 少一件扣1分 注 意 事 项 18 11 3 11 5 7 6 2 8 4 6 未核对扣5分,未执行无菌操作扣8分,排气方法不正确扣5分 核对不全少一样扣1分 核对少一样扣1分 污染扣5分 血袋被穿破漏血扣4分 未核对扣2分 输血滴速不符扣3分 未监测生命体征扣2分 未监测生命体征扣2分 输血滴速不符扣3分 未交代扣2分 少一样扣1分 未监测生命体征扣2分 少一样扣1分 贮血袋处置不合理扣2分 未监测生命体征扣2分 少一点扣1分

输血相关知识

一、输血时的三查八对

三查: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及血液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八对: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储血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血液的种类、血量。

二、对每袋输注的血液应在以下时间段监测:

输血开始前半小时,输血开始时,输血开始后15分钟,输血中每小时,输血结束时,输血结束后4小时。

监测指标为:患者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液平衡情况。 三、发热者需要输血时应将体温降至38℃以下方能输血。

四、受血者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3天之内的,或者能代表患者当前免疫学状态的。

五、连续进行血液成分输注时,输血器应至少12小时更换一次。 六、输血完毕后须在血袋上写明输血者、输血时间,并将血袋送回血库保存。

七、输血的时间限制

全血或红细胞液应该在离开冰箱后30分钟内开始输注,一袋血要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室温过高要适当缩短时间)。

血小板收到后尽快输注,每袋血小板要在20分钟内输完。

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融化后尽快输注,要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注。一般200ml血浆在20分钟内输完,一单位冷沉淀在10分钟内输完。

八、输血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后最常见的一种反应。 1、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液、保养液、贮血器和输血器等被致热原污染 (2)输血时无菌操作不严,造成污染。

(3)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再输血时,可与供

血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而引起发热。

2、症状 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38~41℃,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发热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小时即可缓解,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3、护理

(1)有效去除致热原,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2)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对症

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并密切观察生命特征的变化。

(3)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4)将输血器、剩余血液连同贮血袋一并送检。 (二)过敏反应 1、原因 (1)患者为过敏体质,对某些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

可以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致敏。 (2)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供血者在采血前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和食物。 (3)多次输血的患者体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

作用而发生过敏反应。 (4)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性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抗原接触,

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2、症状 反应程度轻重不一,症状出现越早,反应越严重。 (1)轻度反应: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

(1) 中度反应: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口唇高度

水肿。喉头水肿可发生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大小便失禁。 (2) 重度反应:发生过敏性休克。

3、护理

(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供血员。

(2)供血员在采血前4小时内不宜食蛋白质食物,可用清淡饮食或饮糖水,以

免血中含有致敏物质。

(3)对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给予抗过敏药物。

(4)按反应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反应减慢输血速度,给抗过敏药物,如异

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可缓解;中、重度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

(三)溶血反应 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

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最严重的反应。 1、原因

(1)输入了异型血: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血管内溶血,反应发生快,

输入10~15 ml即出现症状,后果严重。

(2)输入了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即被破坏溶解,如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

过高、血液被剧烈震荡或被细菌污染、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值的药物等,均可导致红细胞破坏溶解。

(3)RH因子所致溶血:RH阴性者首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不发生溶血反应,

但输血2~3周后体内即产生抗RH阳性的抗体。如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即可发生溶血反应。RH因子不合所引起的溶血反应发生较慢,可在输血后几小时至几天后才发生,并且较少见。

2、症状 有轻有重,轻者和发热反应相似,严重者在输入10~15 ml血液时即可出现症状,死亡率高,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受血者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中红细胞的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患者出现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寒战或发热,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第二阶段: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浆,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第一阶段的症状进一步加重。

第三阶段: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阻塞肾小管。另外,由于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又可引起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进一步加重肾小管阻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尿内有管型和蛋白,高钾血症和酸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护理

(1)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血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执行查对

度和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出现症状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紧急处理,并保留余血和患者血标本送

化验室重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药物。

(4)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改善肾脏血液

循环,保护肾脏。

(5)静脉注射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增加血红蛋白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

沉淀,避免阻塞肾小管。

(6)严密观察患者生命特征和尿量变化。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

处理,控制入水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行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治疗。

(7)换血疗法,去除循环血内不合的红细胞及其有害物质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8)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四)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1、肺水肿 大量输血或受血者心功能不全时,输血可致心衰、肺水肿,严重

者则可在数分钟内死亡。这是由于输血过多过快、超过患者的正常血容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