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2:07: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从上到下 由近到远 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
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W.1871-1938)。 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第二节 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第三节 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2、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身高(厘米)=实龄╳5+80(2岁后) 体重(公斤)=实龄╳2+8(1岁后)
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
第四节 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 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2、由近及远
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 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三、动作发展的训练
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第二篇 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第三章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1、反射行为 当的刺激引出相应的反射行为 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习惯化: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指当个体对一个刺激产生习惯化后,再加入一个新异刺激,引起个体重新对该刺激注意的现象.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婴儿的某些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与某种刺激物的出现相联系,而与别的刺激无关。 4、视觉偏爱 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