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与中国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7:33: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奥尔夫与中国1

奥尔夫与中国

—在北京“奥尔夫周——倾听全世界的心声”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廖乃雄 东方与西方

奥尔夫从未到过中国,而 1962 年曾去过一次日本。不仅如此,他青少年时还曾有过一段日本热的时期,根据日本 NO 剧《乡村学校》撰写过一部音乐戏剧的剧本和音乐,想以此创作一部欧洲式的音乐戏剧,可是后来终于觉悟,晚年在他编撰的收献记录》中这样写道:,“否则人们必然会对我说:‘年轻的欧洲朋友和日本热患者:把你的手从你根本什么也不能懂的东西那里缩回来吧,狂热代替不了学识”‘。① 奥尔夫创作生涯中的这一插曲和这一番话,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说明:西方和东方的文化之间,毕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隔阂,正是这使他意识到他对日本的文化尽管向往,却“根本什么也不能懂”;这是过分的谦虚?这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不,这更由于他有一种深刻的直觉和敏锐的洞察力,能认识到东西方文化质的差异。

可是,更重要的是:奥尔夫在充分意识到东西方文化质的差异的同时,也认识到它们之间“灵犀一点”的相通,从而他永远心怀全人类,而绝不受“欧洲中心论”的便格。他生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8

★精品文档★

活在二、三十年的欧洲,那时,连杰出的德国音乐学家里曼也摆脱不了“欧洲中心论”的局限,认为“我们的乐制基础的普遍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而奥尔夫对这样的观点就明确地加以否定,并主张要“倾听其他音乐世界的心脏跳动”。②

1965 年,他这样回答采访者的问题“您认为您所取得的世界性成果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什么”:“在于我总把我创作的主要任务,看做是去诉诸于人们之中无意识的东西,以及在精神上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东西,不管他属于哪个种族和民族。人在原本的感受上总是到处都一样的。我们如今不再像过去的世纪那样,孤立地处于个别的文化圈内,我们时代的人,由于现代的交往工具而彼此如此接近,以致不仅在经济和政治的问题上相互理解必不可少,而且在艺术领域也必须突出那些唤醒一致、相互结合的意识,并使之保持清醒。每个时代有它的精神任务”。③ 1974 年,他又曾在被采访时说:“欧洲的发展正走向它的终结。它几乎不再有活力了、如今最重要的东西是精神……同样对欧洲会有一个时代来临,那时将洋溢着东方的和黑人世界的活力。欧洲的精神是永存的。你说:尽管如此,你感到我的音乐中有原本性和活力;或许正是这样。可是,不是“尽管如此”,而是“正因为此”。的确,因为一切应当从精神上加以理解。

从这一些话可以看出;奥尔夫尽管是一个欧洲人,但他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8

★精品文档★

决没有受欧洲的局限,而心怀着全球;他的理念和精神是从全人类的共性出发的,从而他的创作和音乐尽管扎根于西方,但却能诉诸于全人类。他在精神上和音乐上,都与东方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认为:这种联系正是活力和希望的所在。

正由于奥尔夫有这样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所以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以及他以《卡尔米那?布拉拿》为最杰出代表的音乐,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此巨大的传播和反响。 ①卡尔俱尔夫:《文献记录》,Ι, 48 页。 ②见 1963 年在“奥尔夫学院”落成典礼上的演说。 ③《作曲家卡尔·奥尔夫采访录》,《旋律》, 1965 , 32 期, 194 页。

④克赖勒, 1974 . 617 , 14 页。 Musics, Mozarts 和 Orffs

为什么研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要首先从东西方文化谈起呢?那是由于:

奥尔夫首先是一位作曲家和思想家,不从这一高度出发来认识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将摆脱不了肤浅性和片面性; 我们作为东方人来探讨或采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不能不意识并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差距;

此外,更由于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种状况,即: 21 世纪初,联现代社会已使 music 成为 musics 、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