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1 2:34: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三年级 2、学科:语文 课时:2 (本课已实施) 3、学生课前准备 A第一课时:

①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②自学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在本文中的意思,如“咆哮”“锋利”“裸露”等。 ③思考课后的问题。

B课前预习: 关键词 通过百度地球之肺 搜索对文森林的作用 章相关知(还有) 识的查找 不理解的 词语 读了课文 我知道了 我还有哪 些不理解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表的设计,将预习真正落实。互联网使孩子们带着知识走进课堂,举手回答问题和小组探讨的气氛更浓烈。而“关键词”一栏的设计,为学生搜寻有用的信息起了导航的作用,节约预习时间。通过表内的“自问”“自答”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有针对性的听讲,使课堂更高效。)

【教学课题】

课时目标:

1、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2、结合文中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后一个自然段) 3、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3、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单元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本组的课文中,前两篇文章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则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将本单元所有学习内容串联在一起。因此,《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对于本单元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起到承上启下、深化主题内涵的作用,举例说明了不注重环保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由此让学生深刻认识和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

本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因人为的乱砍滥伐,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这个故事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使学生认识到森林的实际作用,在讲解此文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完成了对森林的认识。在课上,为学生播放百度中搜索到的山洪暴发的视频,使学生更深刻理解灾害的危害性。这些都为解决文章重难点及课后拓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本课,我还采用抓关键词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重点句的解析,从而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懂得树可以砍,但要学会合理利用和维护。明白自然的生态规律,树立以人为本,但也要尊重自然,二者和谐统一的观念。

【教学方法】

教学时我采用先自学感知,后交流的思路进行教学。我在开课时,利用课前在百度上搜

索到美丽村庄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赏,让学生联系上一课时内容用文中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小村庄的印象,回顾优美的词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小村庄真美啊!”为下文学习村庄的毁灭埋下伏笔。接下来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书寻找答案。通过一次次对重点句的设问,抽丝剥茧的逐层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在学生的交流中自然而然的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通过品读这些句子,自主感悟达到感情朗读的目的。

其中,互联网的作用尤为明显,村庄的美丽与村庄被洪水冲毁两处视频的对比,更使学生体会到美好事物被打破后的痛心疾首,发自内心的生起对环保的重视。从而完成教学的目标的设定。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姹紫嫣红的村庄景像,聆听宛转悠扬的美妙音乐:

【百度视频】http://video.sina.com.cn/v/b/749232-1271269401.html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这美丽的小村庄吗?

3、能过课前百度的搜索,你能给同学们说说森林对地球有哪些作用吗?小组交流 4、这么美丽的小村庄是为什么毁灭?是怎么毁灭的呢?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交待学习任务。

二、整体感知。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细读课文,学习2-5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请把最能表现小村庄消失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交流反馈,通过重点句辨析,解决重难点

重点句一: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思考:你怎么体会“谁――谁――拎”这几个字?为什么不用“拿”或“带”呢? 什么是裸露的土地?你还能换个词说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