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21:28: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是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在当代教学理论领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并就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研究
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研究的理论观点很多,其中以下几种较具代表性: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个把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在他的推动下, 教学目标分类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对指导当代教学目标设计影响深远。布卢姆及其合作者们 遵循的分类原则主要有:
(1)教育的原则。各类别之间的主要区分应大体上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所作的区分。 (2)逻辑的原则。分类学应编制得合乎逻辑,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3)心理的原则。分类学应与我们目前了解的心理现象相一致。
(4)中立的原则。分类应该是一种纯粹描述性的体系,能以比较中立的态度来表述每一种教学目标。布卢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布卢姆本人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类是由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和哈罗(Anita Harrow)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提出来的。其分类结果如下图: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其《学习的条件》一书中,认为学习的结果,或者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形成 学生的五种能力: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又将智力技能分出五个附属范畴(亚类),并按其复杂 程度排列为:鉴别作用、具体概念、为概念下定义、规则和高级规则。如下图:
运用该分类系统,除了评价一门学程意欲使学生形成的各种能力之外,还包括下列作用:(1)该分类系统有助于将同类性 质的具体目标组合在一起,因而减轻了设计整个教学方法所需要的工作。(2)目标的组合有助于明确所研究的学程各部分的 顺序。(3)将目标组合成各种能力,可以用来计划估计是成功的学习所需要的条件。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根据总的教育、教学目的,提出“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课堂教学任务”的课题,对教学 的较为具体的任务(目的)作了分类。如下所列是其规划方案:
1.教养任务。“形成理论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专业技能技巧。”
——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复习、巩固)下列基本概念、规律和理论……(教师写出可能的名称);
——培养(继续培养、巩固)该学科的下列专业技能(教师列出可能的项目)。
2.教育任务。“教师应设法掌握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各个基本方面: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美育和体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树立下列基本世界观观点……(指出本课的世界观观点); ——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下列著作、苏共下列文件……
——促进完成下列劳动教育和职业定向的任务……
——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注意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伦理规范、人道主义、积极的人生观,对 资产阶级道德(市侩习气等)持不调和态度(指出该班学生学习该专题时最可能顺利完成的任务);
——促进培养学生下列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技能等…… ——促进培养下列卫生和体育技能……
3.发展任务。“发展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需要、兴趣等)。”
——培养(继续培养、巩固)下列一般的学习技能技巧(拟定答案提纲、比较、概括、使用书籍、阅读和书写速度、自我检查 等等);
——促进培养学习意志和毅力(通过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参加讨论等加以培养);
——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在课堂上创造惊奇、愉快、妙趣、离奇、情绪体验等情境来培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出所学问题对发展科学、技术、生产的意义,指出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职业定向以及培养爱好的 作用,把游戏的情境引入教学等)。 (四)鲍良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南斯拉夫著名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Vladimir Poljak)在其所著《教学论》中认为,教学任务作为希望达到的教学过程 的结果是三个方面的:物质的、功能的和教育的。他把教学的物质任务和功能任务划归教养的范畴,并作了具体的分析。指出教 学的物质任务与获得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知识(包括事实和概括)有关,而按质的不同可把知识分为下列等级:记忆性 的知识、再认性的知识、再现性的知识、运用性的知识、独创性的知识;教学的功能任务与发展大量的、人的不同类的能力相关, 而根据人的活动范围的不同可将能力分为以下种类:感觉和知觉能力、体力的或实践的能力、表达能力、智慧能力。如下图所示:
(五)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板元昂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工艺学家,他在研究了布卢姆等人创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后,认为布卢姆的目标分类虽然对所有的 教学科目都有作用,但却难以反映出各种不同教学科目中教学目标的特点,不能明确显示出多样化社会对各种不同教学活动的不同 要求。他主张应按不同的学科来制订不同的目标,并在这方面进行实验,提出了他对日本小学理科和社会科教学目标分类的设想:
1.理科(综合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目标分类:
2.社会科(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目标分类:
(六)梶田叡一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日本教育家梶田叡一结合东方人的意识,从目标实现的形态角度把各个领域的目标又分为三大类:(1)基础目标(达成目标) 是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知识的能力,是任何人都应达到的要求。(2)提高目标(向上目标)是指要求学生向某种方向不断深 化、不断提高、发展的目标。(3)体验目标。这类目标不是以学生中产生的某种行为变化为目的,而是以产生特定的内在体验、感 受为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话和分析学生习作等来了解学生这种内在体验到达的程度。梶田提出的教学目标按 内容和形态的分类把它组合起来,可以得出下列几种亚目标:
二、国内教学目标分类研究
我国教学目标分类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开始受到重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唐文中主编《教学论》中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
唐文中主编的《教学论》认为,在教学理论研究中,事实上,教学的基本任务可以从两条线索去理解:一条线索是从教学是学校 的中心工作、是完成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去理解,那么,教学的任务就应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几方面的任务; 另一条线索是从教学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方面去理解,那么,教学的任务就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学生获得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几方面任务。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张关于教学基本 任务的两维明细表格,如下:
(二)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中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
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认为,在对教学的一般目标进行分类时,可以从三个主要的维
度展开:第一个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 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简称为德智体美劳;第二是通过教育教学所要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包括知识、 智能(智力、能力、创造力)、价值(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意(情感、动机、态度、意志)和行为(动作技能、行为规范、 行为习惯);第三个是各部分和各要素的发展水平。着眼于这三个维度进行分类,便可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三维立体结构, 如下图:
(三)青浦县教改中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 上海市青浦县在数学教改实验中,认为教学目标分类至少应从下列三方面去考虑:第一、教与学的水平,即记忆水平、说明性理 解水平和探究性理解水平等;第二、教与学的行为,按照通常的认识,它应包括让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教学评价这三种;第三、 为使目标更为具体实用,应当结合详细的教学内容加以阐明。基于上述分析,初拟了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三维结构模式:教与学的水 平(3级水平)×学习行为(3种行为)×学习内容。如下图所示:
其中,记忆水平的教学目标有:
(1)记忆。就是记住事实,包括有关的名称、定义、符号、公理、定理、公式、性质、法则等;
(2)模仿。就是在标准情境中作简单的套用,或是依照示例作机械的模仿。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有:
(1)说明性理解。就是对知识、技能的实质性的领会,能用自己的语言或换一种形式正确地表达出来;
(2)封闭性转换。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能从变式情境中区别出知识的本质属性,或把变式灵活转换为标准式,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有:(1)探究性理解。就是对知识、技能的领会是经过自己检验因而具有广泛迁移的特点,能从多种角 度或相对复杂的联系中阐明其实质;(2)开放性转换。就是自行开放变式的范围和程式,仍能识别有关联的知识和无关联的知识之 间、可靠的依据与不可靠的依据之间的差别,独立地发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