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的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8:05: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十分钟小练笔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负责人: 罗毅梅

负责所在单位:金城江区六圩镇肯研小学 立 项 时 间: 2013年5月 立 项 编 号: 2014B--138 结 题 时 间: 2015年7月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的结题报告

金城江区六圩镇肯研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方案介绍 (一)课题的提出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但是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理解”为重点。一节课下来,无非是三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整体感知。这是从从整体层次上的一个理解;第二个回合:还是理解,是分段地理解。虽然与第一个回合相比,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感悟,但仍旧摆脱不了“理解”的范畴;第三个回合:通过教师的归纳,提升,让学生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理解,只不过外显在不同层面的一种理解。这样一步步理解了课文,教学也就结束了。整个教学过程是:从“理解”到“理解”,再回到“理解”,是一种理解式的语文课堂。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正如吴忠豪专家所说的:“现在的有些语文课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语文课应当把重点放在学生语言发展上,而不是放在课文的讲解上。”那么,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呢?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有效?“效”字放进我们的课堂中来看,它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效果”,二是“效率”,课堂的过程是经济的,有效率的。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重理解”课堂为“重运用课堂”。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为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就 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的能力。在这句话里,理解是语文的基础,而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再看看当前我们学生的种种课堂表现——站起来不会说,拿起笔来不会写,与人讲话不会交际等等,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还是要解决学生的运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变“重理解”课堂为“重运用课堂”。因为真正的理解是要靠“运用”来检验的。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在运用中形成,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基于以上理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致力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的研究,探索变“重理解”课堂为“重运用课堂”的途径、方法和模式。

本课题的提出乃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校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是本校语文教师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所谓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有效的阅读教学。一般来说,有效的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获得的。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将有效教学研究的视点只放在教师教的行为上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表现,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理论依据有: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 、协调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