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说明项目概况深中通道项目是国务院批复的珠江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0:30: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附件1 项目说明

(一)项目概况

深中通道项目是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国高网G2518(深圳至广西岑溪)跨珠江口的关键工程,具有国高网沈海大通道(G15)的功能,项目是珠江口下游65km 范围粤东、粤西地区唯一直连通道,也是珠三角两大功能组团“深莞惠”与“珠中江”之间的唯一公路直连通道,项目的建设对推进珠三角经济、交通一体化及转型升级,促进粤东、粤西地区加快发展及南沙、前海、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项目说明

深中通道项目北距虎门大桥约30km,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km。项目东接机荷高速,跨越珠江口,西至中山马鞍岛,与规划的中开、东部外环高速对接,通过连接线实现在深圳、中山及广州南沙登陆,项目全长约24km,其中跨海段长22.4km。项目沿线经过深圳市宝安区、海域、中山市翠亨新区。

路线起于深圳侧东人工岛,以约7公里特长隧道下穿大铲水道、机场支航道、矾石水道,通过在中滩设置西人工岛实现隧桥转换,初步设计推荐以特大跨径1666m悬索桥跨越伶仃西航道,泄洪区及浅滩区采用跨径110米及60米桥梁,横门东水道为跨径580米斜拉桥,马鞍岛陆域段采用普通跨径桥梁。全线设置机场互通(匝道隧道部分计入本项目)、万顷沙互通(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本项目实施下穿主线的匝道桥)和横门互通(计列1/2投资)共3处互通。项目采用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的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 (三)建设条件

1. 地形、地貌

近场区大致可分为三大地貌区:在东西部低丘陵区及零星发育台地,冲海积平原、滨海平原和泻湖平原及中部伶仃洋海域。

拟建工程主体位于珠江的内伶仃洋海域,伶仃洋水面地形复杂,可分为两深

槽三浅水。场区处在地貌上属河口三角洲,为珠江入海口,海底表层为河流堆积形成的巨厚淤泥层。伶仃洋水下地形具有西部浅、东部深的横向分布趋势和湾顶窄深、湾腰宽浅、湾口宽深的纵向分布特点,滩槽分布呈“三滩两槽”的基本格局。伶仃洋周围和水下地质地貌情况是:在伶仃洋北岸和东岸为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的花岗岩和黑云母片麻岩的丘陵山地,海拔在300~500m之间,沿岸有狭长的海积平原,地势低平。西岸,横门以北为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密布,松散沉积物厚达40~50m。横门以南,是海拔200~400m的山丘,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构成。

西人工岛位于挖砂坑范围内,原泥面高程一般为-12m~-17m。

深圳岸临近深圳机场南侧,为海积平原与台地过渡,在接线段为城市建成区。中山侧沿线穿越的地貌单元为海积冲积三角洲海积平原区,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介于2.5~5 米,地下水位颇高,埋深1.8~2.4 米。沿途水道分布密集,植被茂盛。

2.工程地质与地震 (1)地质

本工程区域覆盖层上部为海积的淤泥质土夹砂土,下部为冲积的砂土、局部圆砾土,覆盖层厚15.5~57.8m不等,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花岗岩分界大致在伶仃水道附近。其中东侧淤泥厚度多<24.3m,,其下为冲洪积中密砂土,岩面一般埋深15~33m,总体埋深不大。西侧淤泥质土夹砂土厚度较大,一般26.8~41.90m,下部冲洪积中密砂土厚度一般9.6~27.2m,局部达46.6m,沿里程增加方向,大致岩面逐渐变深。

(2)地震

场区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场区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

3.水文、气象 3.1水文

本工程水域水下地形具有西部浅、东部深的横向分布趋势,水下地形呈“三滩两槽”的基本格局,平面上由西向东依次为西滩、西槽、中滩、东槽、东滩。

图1 “三滩两槽”格局示意图

本工程水域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平均潮差0.85~1.70m。横门水道、横门东水道和伶仃水道的历史最高潮位分别为3.41m、3.21m和3.01m,理论最低潮位分别为-0.41m、-0.56m 和-1.03m。受上游径流影响,各口门和伶仃洋海域流速多为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其中伶仃洋西槽航道流速较大,最大值约1m/s。

本工程水域风浪常浪向为N,频率为32.44%,其次为SE,频率为16.91%;涌浪常浪向ESE,频率为71.22%,其次为E,频率为12.77%。受珠江口万山列岛、佳蓬列岛、蜘洲列岛、淇澳岛等岛屿掩护,外海波浪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较为明显,其工程区域波高比外海波高显著减小。各工况下外海波高5m以上海浪传至工程海域时,波高均衰减至 3.5m 以下。

伶仃洋水体含盐度随潮位涨高而增大,又随潮位退落而减小,其变化趋势和周期与潮位基本一致;此外,还有由朔月到望月的半月周期变化,朔望月潮差大,盐度较高,上下弦月潮差小,盐度较低。

3.2气象

本工程区域北靠亚洲大陆,南临热带海洋(南海),气候温暖潮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欧亚大陆和热带海洋的交替影响,该区域天气气候复杂多变,灾害性天气频繁,凡登陆、影响珠江三角洲、粤西沿海和在南海北部活动的热带气旋,对本区均可造成较大影响。

(1)气温:工程区年平均气温22.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6℃,最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