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1 2:24: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XCJ-f01-01~30第A版

*A类灭火器适用于固体可燃物(如纸、木材、塑料)引起的火灾。A类灭火器多数为消防水栓。 *B类灭火器适用于汽油和溶剂引起的火灾。B类灭火器多数为二氧化碳或化学干粉,如碳酸氢钠。

*C类灭火器适用于电气引起的火灾。所有工作人员都应知道电开关的位置以及切断失火电器电源的方法。

(2)动灭火系统应建立年度安全检查,及随时检修、维护的制度。

(3)如火灾波及供气管道系统应立即关闭远端阀门以切断燃气来源。如果无法做到这点或燃气是来自储气瓶时,则应立即从房间内撤离。

(4)遇衣服着火时可选用防火毯,但防火毯并非必备的灭火工具。使用人员应受过训练,懂得站立时不能使用防火毯,在衣服着火后使用防火毯时立即采取“停、倒、滚”动作。从严重火情区撤离时,防火毯可用作个人防护装备。备有防火毯的实验室,防火毯应放在远离出口通道的地方。 3.消防训练

(1)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安全训练。

(2)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如何发布火警警报,学会遇有失火时应做到: 拨打报警电话“119”。

发出火警警报以求得帮助,并开始从失火区或建筑物撤离。 如果可能,立即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

如果不能扑灭火情,应把所有通向火场的门关紧,并用湿毛巾或床单堵住下面的门缝,以阻止火情的蔓延。

应将房间里的所有人员撤出。(如果火情并非十分危险,可安排留下一人,向前来灭火的消防队员介绍具体情况。)

(3)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讲解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技能。训练应为“手把手”的方式,还应包括不同火情采用不同灭火器的知识。

(4)对工作人员撤离火场的训练应经常举行,每年进行几次。所有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训练(包括夜班和周末加班的人员)。练习应包括帮助病人和其他人员的撤离。隔离区,如暗室和其它不能听见警报声的实验室应包括在撤离路线内。撤离时,应关闭所有门窗。实验室用电安全制度 1.仪器用电

作为仪器维护措施的一部分,应进行年度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极性、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并将结果记录在案。可移动的设备应接地或采用更先进的方法防止触电,但全部塑封无法接地的仪器例外。新设备在使用前也应进行同样的检查。

实验室应装有足够的插座,分布要合理,以减少在插座上接上其它多用插座和避免拖拉过多的电线。在空气中存在达到一定数量的易燃气体或蒸汽有可能形成可爆性混合物的危险环境下,应使用指定专门为此设计的防爆电器设备。 2.维修与维护

所有电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只能由取得正式资格的维修人员进行。

(1)仪器的维修:除校准仪器外,仪器不得接电维修。维修时要确保手干燥,取下所有的饰物(如手表和戒指),然后谨慎操作。

(2)线路检修: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得维修建筑物的电力系统。任何涉及开关、插座、配电箱、保险丝、断路器的维修工作应由该建筑物的维修人员或其他有资格的人员进行。

(3)高压设备:为保证高压设备(如高压电泳仪等)的安全,要制定具体的详细操作规程。

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XCJ-f01-01~30第A版

(4)接地:电器设备必须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须完整无损。在潮湿环境的电器设备,要安装接地故障断流器。 化学危险物品使用准则

临床化学实验室存有许多腐蚀性、毒性、易燃和不稳定试剂,属化学危险物品。所有化学危险物品的容器都应有清晰标记。目前,广泛应用配制好的试剂和试剂盒,致使有些化学危险物品不易被识别,对这些试剂和试剂盒的成份应予复审并给予适当标记。实验室管理人员有责任向工作人员介绍化学危险物品。实验室技术人员有责任熟悉并向同事介绍化学危险物品和遵照安全操作。

1.化学危险物品分类

(1)腐蚀品:腐蚀品是接触人体后给人造成可见损伤或不可逆改变的物质。腐蚀性化学废弃物是指pH小于2.1或pH大于12.5或对钢(SAE1020)的腐蚀力超过0.635cm/年(55℃)的物质。例如:盐酸。

(2)毒害品:毒害品是吸入、食入或少量接触即可引起严重生物效应的物质。 (3)致癌物:由于检测化学物品能否诱发恶性肿瘤的测试系统很不相同,定义致癌物比较困难。例如:苯。

(4)可燃烧物:可燃烧物指任何可燃烧的化学物品,包括可燃物和易燃物。 易燃液体(燃点低于38℃)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A级:燃点低于22℃;沸点低于18℃ 1B级:燃点低于22℃;沸点高于18℃ 1C级:燃点高于21℃低于38℃

可燃液体(燃点高于38℃低于60℃)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ⅢA级:燃点高于60℃低于94℃ ⅢB级:燃点高于94℃

(5)易爆化学物品:易爆化学物品是指能迅速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不稳定物质。爆炸性分解可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发生。例如:肼。 2.材料安全数据表及标签

购进可能有危害的化学物品都必须附有材料安全数据表。所有危险化学品都需要以易于识别的形式进行标记,使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很容易警觉其潜在的危险性。标记可以是文字、图标、标准化代码或多种形式并存。 3.化学危险物的管理与使用

(1)腐蚀品应在近离地面处储存以减小掉下的危险。

(2)搬运体积超过500ml的浓酸试剂时,必须用运载托车。

(3)严禁氧化剂与易燃剂存放在一起。腐蚀性化学品要单独存放。例如:乙酸或乙酸酐等有机酸应与硫酸、硝酸或高氯酸等强氧化剂分开储存。

(4)个人防护装备:在使用腐蚀性物品场所的工作人员,应该穿戴围裙、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

(5)急救设备:使用腐蚀性物品的场所,应设有合适的急救沐浴设施和洗眼装置。 (6)化学通风橱:所有挥发性腐蚀物品的操作,都必须在化学通风橱中进行。

(7)易燃易爆液体应在合格的容器里储存。分装时应有明确的易燃和可燃性标记,工作储备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8)易燃或可燃性液体的储量超过1000升,至少应有1间专用储藏室。 (9)储存可燃性液体的仓库应远离明火和其它热源。

(10)可燃性液体如需要在冰箱内存放,该冰箱的设计必须符合避免产生蒸汽燃烧的要求。实验室所有的冰箱门都应标明可否用于存放易燃、可燃性液体。

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XCJ-f01-01~30第A版

4.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理

(1)每个实验室都应负责日常的清污工作。在结束常规工作时、工作交班、发生紧急事件如清除溅溢物后,都需要进行清污工作。需外送维修的设备,只有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确认没有化学危险物品污染时,才能外送维修。

(2)废弃化学物品:所有废弃化学物品都应按危险物品处理,除非能够确定它们的性质。清洁溅溢有害物质的所用材料,包括吸附物和中和物,都被认为是有害废弃物。

(3)专职人员:实验室应指定专人协调和负责处理实验室有害化学废弃物,并将其放置在指定的废弃物堆放场所。

(4)容器:化学废弃物应放置在密闭、有盖的容器中。

(5)标签:化学废弃物的包装应有标签,标签应包含以下内容: * 日期 * 来源

* 实验室来源 * 成份

* 物理性质(气体、液体等) * 体积

* 危险性(易燃或易爆)

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XCJ-f01-01~30第A版

传染病医院实验室风险评估方法

1基本概念

风险是某一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事故后果的总和,是随时存在的。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识别和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后果,确定风险级别、风险控制内容,以及如何控制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和依据。

2风险分级

2.1风险等级I (低个体风险,低群体风险)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2.2风险等级Ⅱ (中等个体风险,有限群体风险)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2.3风险等级III (高个体风险,低群体风险)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2.4风险等级Ⅳ (高个体风险,高群体风险)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

3实验室岗位安全风险

3.1标本接收岗位 主要是运送标本泄露、泼洒及容器外表面污染造成的工作人员接触污染,一般情况

下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手套上岗,在疑为高致病性病原体感染时,要特别注意呼吸道传播,尤其是泄露或泼洒后的气溶胶污染造成的播撒。 3.2标本离心岗位

离心时可能喷射出气溶胶粒子,特别是在离心结束前的制动过程中以及在打开试管盖帽等时均可产生大量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气溶胶颗粒,玻璃离心管可因为破碎造成标本泄漏;离心管内标本盛装过满可造成泄漏。 3.3细菌学标本接种、鉴定岗位

泄漏和泼洒污染:容器破裂可造成标本泄漏;容器倾倒可造成标本泼洒;临床采集标本时可发生容器外表面污染;接种时可造成标本滴落污染台面等;在手工开盖时可发生标本污染手指或环境;制备涂片时可污染手指或环境。

气溶胶污染:取菌环接种可产生气溶胶粒子污染,制备涂片和悬液可产生气溶胶粒子污染;标本处理过程中的离心、重悬浮等可产生气溶胶粒子污染。 3.4仪器维修、维护岗位 表面的污染:仪器外表面可附着有各种生物因子;临床标本对流经的管道可造成污染;标本对实验台面造成的污染。

气溶胶污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可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其传染性既

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XCJ-f01-01~30第A版

与粒子的物理性质有关,又与粒子中所携带的致病微生物的特性有关;打开标本流经的管道时可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粒子污染。 3.5清洁、消毒岗位 气溶胶污染:任何布物等的抖动可产生气溶胶粒子;任何带盖的容器在开启盖子时可产生气溶胶;任何污染材料的直接运送过程中可产生气溶胶。

直接接触污染:任何实验室污染的废弃物在收集、归类等时均可经直接接触造成操作人员的接触污染。

泄漏和泼洒污染:容器破裂可造成生物材料的泄漏;容器倾倒可造成生物材料的泼洒。

刺伤接种:破碎的玻璃以及针头等尖锐物品可能造成工作人员的刺伤,当其污染有生物因子时可能造成相应的直接接种。

4实验室可能碰到的病原微生物

病毒:艾滋病毒(I型和II型)、肠道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

细菌:结核分枝杆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炭疽杆菌等。

真菌: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等。

5风险评估机构和依据

5.1评估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小组 5.2评估依据:

依据《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ClinLab-PF-030)对常规和特殊条件下实验室所开展检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预防措施并对采取预防措施后的残余风险进行评估。

生物因子危害度评估依据卫生部颁发《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6风险评估内容

6.1生物、化学、物理、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等

6.2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6.3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不限于生物因素),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 6.4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

6.5人员相关的风险,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 6.6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 6.7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

6.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 6.9确定可接受的风险;

7具体评估内容

7.1生物因子危害度评估:细菌、真菌、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