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古代诗歌四首》练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16:21: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古

代诗歌四首》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竦峙(shǒng) 萧瑟(sè) 啄春泥(zhuó) B.天涯(yá) 枯藤(téng) 白沙堤(tī) C.沧海(cāng) 碣石(jié) 行不足(xíng) D.澹澹(zhān) 咏志(yǒng) 没马蹄(mò)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按照提示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1 / 8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机勃勃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其中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全诗的重点,因为这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

B.王湾,宋代诗人,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C.《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用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暮春时节西湖上一派明媚的景色。

D.《天净沙·秋思》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5.白居易春游钱塘湖,描写了充满生机的春景,某同学据此撰写了一副对联,请大家结合提示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提示:可根据曹操的《观沧海》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思考)

上联:白居易春游钱塘湖,摹早春美景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 / 8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8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第9~11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