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2:43: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观经直指疏序

非佛作心。不厌娑婆而造十恶。非心作佛。不欣极乐而行十善者。凡夫也。佛外有心。知苦集而观察三界如牢。心外有佛。慕灭道而不信他方刹土者。二乘也。是佛作心。度众生而不住涅槃。是心作佛。修万行而不住生死者。菩萨也。即佛即心导三乘而入一乘。即心即佛。摄九界而归佛界者。如来也。所以无量佛出净土而来秽土。改浊还清。二大士引恶人而到善人。革凡成圣。国王现逆顺之境有感有应。世尊示折摄之门。为避为趋。是心作佛之教。于是乎兴。是心是佛之理。于是乎显矣。盖教能诠行。理由观彰。行开三种。观分十六。行行称真如之性。观观宗法界之心。日落悬鼓于西方。水起琉璃于乐土。树盖现十方之尘刹。池水演三宝之玄音。地内映宝珠之色。界上总楼阁之观。华座本是愿力所成。圣像不离心想而变。欲睹全体之金容。先瞻眉毫之玉相。观音上顶于佛果。势至下动于含灵。然后普观自身之能生。杂想三圣之所现。金刚台上之以上。宝莲花中而又中。化佛流光。下品得往。总之境不离心。事依理显。观心妙也。时时住唯心之安养。究理尽也。念念见理具之阿弥。由此国太夫人。悟即心是佛。忍证无生。诸天侍女。了作佛是心。记发无上。真所谓火内之莲花。海中之舟楫。病客之良医饥民之美膳。未有甚于此经者也。故得阿难受持于王宫。耶舍传译于宋世。天台智者。解说于隋朝。清凉国师。备释于唐代。讵知言近而旨远者。宜若登天之不及。文简而义周者。奈何坠地以无闻。因之一心投佛。三复斯文。遵贤首之宗承。秉帝心之观道。集成略疏。名为直指。若曰智辨无碍。有惭往哲。法门增广。无愧今心。将使诸佛心内之众生。在在观即心之诸佛。众生心内之诸佛。常常迎作佛之众生。生佛与心。同归法界。是则此疏之作。宁不为西方之直指也欤。欲往彼国而虑乎蹊径者。请沉玩于斯焉。

康熙癸亥年闰六月初八上弦日灌顶行者续法题于慈云观堂

No. 41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卷上

清 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

归命释尊诸圣贤 西方无量佛菩萨

愿承三宝大慈悲 冥被疏之与经合 传流无尽法界中 见闻说者皆开豁 回兹胜德利群生 同证菩提安养乐

△疏此经义。文分为二。先略标章门。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

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辨定时会

。四教义分齐。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局。八翻译传授。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后详释义相(十)。

初教起因缘

初教起因缘者。

华严云。非以一缘一事。而得成就如来出现。今说观经。亦多因缘。

一为拣娑婆苦。多恶逆人。当厌舍故。二为显安养乐。聚佛菩萨。应欣取故。三为宣扬三种净业。前后有胜劣故。四为开示十六观门。事理有浅深故。五为的明是心作佛。成念佛三昧故。六为直指是心是佛。悟身中佛性故。七为令信称佛名。但十念。顿饶益故。八为令知带惑业。亦往生。渐断证故。九为度七趣男女。皆可到彼净土故。十为引三乘权小。尽得归于佛界故。

由兹十义。说此经也。

△二藏乘分摄

二藏乘分摄者。

藏有二。一三藏。经律论也。此经明观。经藏所摄。二二藏。声闻。菩萨也。此观三圣。菩萨藏摄。

乘有四。一小乘。声闻四谛法也。如羊车。二中乘。辟支因缘法也。如鹿车。三大乘。菩萨六度法也。如水牛车。四一佛乘。诸佛菩提涅槃法也。如白牛车。今教念佛。疾成佛道。一乘所摄。

分谓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颂。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论议。今此经者。契经。授记。

因缘。方广。未有。譬喻六分所摄。何者。以是长行直说。侍女悉记。因请方施。广陈观法。台光现界。冰类琉璃故也。

△三辨定时会

三辨定时会者。

时有三。一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所谓初善。日初分时入也。二日升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所谓中善。日中分时入也。此一时内。转开三照。初转照时。为下根转小乘法轮。中转照时。为中根转大乘法轮。后转照时。为上根转一乘法轮。三日没还照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所谓后善。日后分时入也。此当中转时说。谈念佛门。引摄凡小入大乘故。

会有五。一华严会。直显教也。二阿含会。隐实教也。三深密会。引摄教也。四妙智会。融通教也。五法华会。开会教也。此当深密会摄。以方广大教刹海之谈。诸佛菩萨甚深行愿。皆是引摄教会诸法相故。应如法思之。

△四教义分齐

四教义分齐者。开二。

先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教相有五。初小乘教。但说我空。不显法空故。二大乘始教。但说法空。未能尽理故。亦名分教。但说法相。有不成佛故。三终教。明如来藏。方尽极说故。亦名实教。悉当成佛。称真实理故。四顿教。唯

辨真性。不谈法相故。五圆教。法界性海。缘起无尽故。今此经者。属后三教。是心作佛。终也。是心是佛。顿也。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圆也。

次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法义亦五。初唯一心为本源。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华严一真法界无障碍心。圆教也。二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顿教分齐也。始教中空义。亦是密说此门。以空宗人。不知如来遣相处。以为显真性。故非彼分。二者。心生灭门。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终教分齐也。分教中识义。亦是密说此门。以相宗人。不知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故非彼分。三依后生灭门明二义。一者。觉义。谓心体离念。等虚空界。二者。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破相宗齐此觉义。以为清净本然之地。以彼宗未明真空相。即真如心性。故说诸法无不是空。纵有一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念相者。即是法身。依此法身。说名为觉。故空宗诠法。唯齐觉义。四依后不觉义生三细。一者。业相。二者。转相。三者。现相。唯识宗齐此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以彼宗未明此三细等与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