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11:56: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作者:夏夕美

来源:《丝路视野》2016年第19期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青岛滨海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定了“专业+外语+技能”的人才质量标准,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机制、课程与能力对接机制、校企横向联合机制,形成三大教育平台、“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和校企结合育人主体,构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2”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等,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外语水平交流基本无障碍、岗位技术能力强的“国际化”“应用型”专业人才,从而形成鲜明的应用能力培养特色。 【关键词】2+2;人才培养模式;外语沟通能力;岗位技术能力 一、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想

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设置的时间也比较久远,属于人们观念中的老专业,而且一向被人们认为是“软专业”,究其原因就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教学理念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在职业能力塑造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如何从内部“硬化”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含金量,成为目前各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大背景下,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和实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青岛滨海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确定了“专业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外语+技能”的人才质量标准,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即可,还要有较好的应用性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简而言之,在夯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强调“专、精、实用”,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

明确专业定位后,国际贸易专业注重应用导向,主动适应青岛外向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实践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市场需求导向、双语教学铺路、知识与能力并重、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协同”的育人理念。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2”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外语水平交流基本无障碍、岗位技术能力强的“国际化”“应用型”专业人才,从而形成鲜明的应用能力培养特色。

“2+2”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两种专业技能和两个育人主体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人才培养实践。两种技能是指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岗位技术能力的“双能力”培养,通过“专业课程双语化”“职业技能系统化”“实训实践仿真化”,造就专业知识扎实、既懂外语又具备动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操作能力的双料学生,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质量,突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两个育人主体是指校企深度合作成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体,让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来,实现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本着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一体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一体化”的思想,让教育过程延伸到企业中,有效地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学生就业后能够直接适应岗位工作,强调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

二、国际贸易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建设

(一)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机制,修订培养方案,构建三大教育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树立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观。国际贸易专业应该建立起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机制,进行深度专业调研,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大教育平台, 青岛滨海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搭建“平台+模块”的方案设计,平台下根据培养方向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并针对原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长课程太多、理论知识过多、实践环节过少等问题,大幅度删减理论性过强的课程讲授课时,增加一些实践性课程和很多时效性强、见效快的短课及专题讲座。打破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以人的成长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以专业发展能力为中心的专业基础教育体系和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中心的专业应用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 以人的成长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平台下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身心健康、修行教育等模块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下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等模块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共同构成,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以专业发展能力为中心的专业基础教育体系则由专业教育平台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构成,例如《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给予他们或深造或就业以可持续学习的基础。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主要由专业教育平台的专业课程、专业拓展和实习实训等模块构成,如跨境电商实战,专业英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建立课程与能力对接机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一体两翼”的专业课程体系,保障了国贸专业人才“双技能”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方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应用型”特色,人才质量标准必须定位为“专业+外语+技能”,专业就是专业知识及基本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具备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应具有更高层次的“双能力”,即:具备较好的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毕业就能上岗的岗位技术能力。在专业教育平台下设置课程模块时,就要注意以专业基础知识够用为原则,满足专业培养的共性要求。其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程则打破课程模块的限制进行融会贯通,形成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的两大课程体系,最终构建“一体两翼”式的课程体系(即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体,以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和外语为介质的课程体系为两翼)来支撑学生两种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实现课程与能力的对接。

(三)建立校企横向联合机制,推行“双主体”育人模式,人才培养实行“产学一体化” 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必须改革传统象牙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校门,引入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 。为了避免校企合作中企业方因为在人才培养中不能获益而使得合作失败的现象,校企合作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建立校企横向联合机制。

青岛滨海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采取层级递进制。第一层面的合作形式主要是企业参与教学活动,例如,邀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聘请企业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主题讲座,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促使学生应用素质的养成。第二层面的合作形式是校企深度合作形成校企横向联合体。校方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设施与服务,并为企业提供充足的生源。企业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投入设备和指导教学人员,引入实际外贸任务,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立建设“真刀真枪”的跨境电商实训中心,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工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在完成特定的课程学业(例如,《Photoshop制图教程》《网页制作基础知识》《商务沟通技巧及应用》《外贸平台基本操作》等项目化课程)的同时,通过跨境电商实战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具体工作,甚至是完成多笔实际外贸业务,既能让学生获得外贸岗位必备的职业技能,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而且企业有权优先选择留用实战操作优秀的学生成为本企业正式员工,从而拥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学校和企业通过进行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育人”实践,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共存共赢的目的。

三、国际贸易专业“2+2”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保障 (一)建设适应“2+2”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团队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根据专业教师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特长打造三支教学团队:双语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团队、企业指导团队,专门在双语教学方面、校内实验实训方面和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方面进行教学指导实践活动,保障国际贸易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

安排双语教学师资团队的引进、培训和进修,给中青年教师提供到国外友好合作院校交流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打造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双语教学团队,并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双语教学的开展。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品国际推广、外贸业务操作、外贸单证制作等专项技能实践,参加各类实践教学用软件的使用,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实践指导教学团队,保障实验实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