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9:23: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分数:2.00)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3.中华民族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直接从封建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从哲学上说是因为( )(分数:2.00) A.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 B.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多样性 C.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前进性 D.社会形态更替具有曲折性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分数:2.00)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分数:2.00) A.物质利益的对立 B.思想观念的对立 C.社会地位的不同 D.政治主张的不同
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二者的分水岭是( )(分数:2.00) A.社会历史是否具有规律性 B.历史是辩证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的 C.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还是英雄创造的 D.社会历史由社会存在决定还是由社会意识决定
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分数:2.00) A.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B.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
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是( )(分数:2.00)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9.诸葛亮说:“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这段话给我们指明了当前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因为( )(分数:2.00)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10.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 )(分数:2.00)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1.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这一“多元决定论”是( )(分数:2.00) 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 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
1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普遍,但它并没有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仍然是( )(分数:2.00) A.政治法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宗族关系 D.生产关系
13.“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分数:2.00)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思想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D.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革才是真正的革命的思想
14.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说明( )(分数:2.00) A.社会历史发展无规律可言
B.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D.社会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5.“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分数:2.00) A.承认了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B.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C.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D.明确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16.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B.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主义革命 C.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 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17.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句话表明( )(分数:2.00) A.科技革命决定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B.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只有正效应而没有负效应 D.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18.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说明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是( )(分数:2.00) A.人 B.抽象的人 C.现实的人 D.总体的人
19.“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句话表明( )(分数:2.00)
A.历史人物的产生完全是一个自在的过程 B.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D.历史人物的出现是随意的事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20.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 )(分数:2.00) A.劳动是人的生存的基础和源泉 B.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C.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D.劳动是社会思想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
22.马克思说:“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改进的基础……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 A.科学服务于生产力 B.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科学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D.科学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之中
23.唯物史观认为,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这是指( )(分数:2.00) A.政治上层建筑是经济关系的反映 B.政治上层建筑中包括国家机器等实体因素 C.政治上层建筑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D.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人的意识形成的
2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说明( )(分数:2.00) 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D.要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25.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组织中分为“组织者”和“执行者”的结果,这种“分工论”的错误在于( )(分数:2.00) A.从经济领域中分析阶级现象 B.把阶级划分与生产分工相联系
C.掩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
D.否认阶级的实质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26.基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则材料体现了( )(分数:2.00)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