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诗歌导学案表达技巧(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18 11:56: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导学案 设计者:于铎 校对者:于铎 审核人:于铎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诗歌导学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知识和能力: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表达技巧类题解题技巧。 过程和方法: 合作探究 、评讲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考纲要求: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D: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难点也是热点。 常考题型:(1)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手法)

(2)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 答案: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例2:“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 韦庄《题金陵图》)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

(2)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寓情于景。

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

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

②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例:“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 谢浑《谢亭送别》)

③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表达方式 课堂导学案

高考导航

(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问: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案:

一、抒 情 方 式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例2:“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

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

例3:“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课中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课后巩固

试题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2)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案:

第 - 1 - 页 共 6 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导学案 设计者:于铎 校对者:于铎 审核人:于铎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试题2.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试题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3、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例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例2:“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问:诗歌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定义及举例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1::《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例2: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课中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课中训练

看下面几句诗,都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情

答案:

描写方式 导学案

知识和能力: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表达技巧类题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合作探究 评讲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考纲要求

(一)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D:所谓表现技巧,就是作者创作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即作者把寄托情感的意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把意象比作珍珠,表现手法则是串起珍珠的彩线。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难点也是热点。

启发:通过比较上述四首诗,我们体会到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

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

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第 - 2 - 页 共 6 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导学案 设计者:于铎 校对者:于铎 审核人:于铎

(二)常考题型:(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 诗人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高考导航

(2015年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问: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案:

课堂导学案

在诗歌鉴赏时考描写,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 (一)基本概念:

1、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

柳枝词》)

2、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例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段:【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

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二)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分类说明: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与联想、想象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

例:“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

县青草湖》)【析】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

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就成为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例1: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例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第 - 3 - 页 共 6 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导学案 设计者:于铎 校对者:于铎 审核人:于铎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

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例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例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例2: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7、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

白描作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例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3、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

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1: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4、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尝鼎一脔”“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效果。

课后巩固 例1: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

华清宫》) 例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例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 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例3: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佑《咏松冈。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内人》)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答:

5、色彩的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

例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例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高考考察诗歌的描写手法时,还经常就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命题,因为许多描写都是有

层次性的,要由远而近或由下而上,出题者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等。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第 - 4 - 页 共 6 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导学案 设计者:于铎 校对者:于铎 审核人:于铎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二)常考题型:(1)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手法) 问:分析本诗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2)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案:

高考导航

(2013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査慎行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注]①九日,农历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注释: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问:“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答:

问: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课堂导学案

例5.(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一、联想和想象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一)定义及举例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1、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柔美。(3)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

未缺指月圆,(4)列宿指群星。 柳》)

问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问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答案1: 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 过程。 例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答案2: 洞庭》)【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 地再现于纸上 (二)联想、想象与夸张

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 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例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知识和能力: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表达技巧类题解题技巧。 例2: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析】 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

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和方法: 合作探究 评讲结合 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 (三)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 考纲要求 联想、想象既是一种表现手法,也是最为普遍的思维方式,几乎没有没有想象的诗歌,因而在考(一)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D:所谓表现技巧,就是作者创作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即作者把寄试时往往是顺用而非专用。 托情感的意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把意象比作珍珠,表现手法则是串起珍珠的彩线。这

二、衬托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难点也是热点。

表现手法 导学案

第 - 5 - 页 共 6 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导学案 设计者:于铎 校对者:于铎 审核人:于铎

(一)概念: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1)它们的目的不同:衬托之所以言及甲事物,是由甲到乙的单向作用。对比则是甲乙二者同时突出,是甲乙之间的双向作用。

(2)修辞作用不同:衬托以宾衬主,揭示主体;对比是两相比较,呈现出差异。

(二)分类: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课后巩固

例题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1、《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问2、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

例题2、 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回答诗后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

例1:《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

例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3)以景物烘托人物

例3:《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它通过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 象,使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鲜明突出。

三、对比

(一)基本概念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例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

例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例3: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代王冕《白梅》)

(二)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与对比都是两事物并提,有时易混淆。它们的不同表现在:

第 - 6 -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