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5 22:31: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217.69 亿元,同比增长27.51%,中国电影票房进入200 亿量级

的发展阶段;电影投融资空前活跃,电影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制作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资本驱动的力量不断显现。

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日渐成为影视资本市场的趋势;而上市公司新片上映前夕,股价出现波动,也是2013 年电影相关资本市场的突出现象。股价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及实际表现形成直接关联,一方面凸显了电影作为特殊的产品,其风险性与市场敏感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影视上市公司仍需要积极与市场互动,促使股民对这些文化创意股票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改变“一片成败定股价”的尴尬境地。

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内已经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将会促使电影创作和消费格局发生相应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整体升级换代。

二、中国电影制片机构市场份额

2013 年,从总票房产出看,中影仍然占据头把交椅,地位从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影2013 年度共有35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26.78 亿元,参与制作影片中有7 部过亿。光线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厨戏痞》等“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影片,表现突出,全年共上映影片8 部,共实现票房17.95 亿。华谊兄弟今年共有7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14.83 亿,风头不如往年强劲。《私人订制》饱受争议,未达到10 亿预期,《大明猩》、《忠烈杨家将》票房惨败。威秀亚洲、文化中国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制作方,单部影片获得12.46 亿元,进入制片机构TOP10。总体上看,2013 年市场份额TOP10 的制片机构名单与2012 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的波动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和稳定,与市场发展稳定的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植政策的密集出台,国内外资本开始以组建影视基金的形式,对我国电影、电视剧产业进行投资。从已成立影视基金的LP 群体组成看来,具有影视背景的专业制作公司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是国内影视基金的主要出资人。在提供资金的同时,具有影视专业知识的LP 也可以为影视公司、项目提供更多指导,改善经营,规避项目风险。

截至2013 年8 月初,国内VC/PE 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中,在设立初期定位于影视投资方面的基金有24 支,目标规模为322.81 亿元,平均单只基金规模为13.05 亿元,仅有5 支为美元基金,另外19 支为人民币基金。2010 年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发起设立的目标规模50 亿元

的国影基金,同年由熊晓鸽、阎焱等组建的目标规模在15-20 亿元的星空大地文化传媒基金以及今年6 月弘毅联合上海SMG 设立的目标规模为30 亿元的弘毅影视投资基金,成为国内VC/PE 影视基金中规模最大的几支。根据投中研究院统计,在目前成立的25 支影视基金中,有10 支基金的LP 来自影视大文化领域。

四、中国电影发行模式及市场份额

传统发行模式:或称之为收放式发行;采取发行期派发行人员前往,无片时发行人员均回总部。

地网发行模式:也称之为矩阵发行或驻地发行;是指发行方在全国各地院线设置影院落地驻点的销售业务员。

品牌发行模式:与影院关系较弱,而是靠影片实力说话,以自身品牌及影片质量阵容等硬件拉动排片。

020 发行模式:影片发行通过线上售票结合线下地网的发行模式。

2013 年中国电影发行企业市场份额,中影以超三成的比例位居第一阵营,华夏与华谊兄弟居第二阵营。今年万达影视入榜TOP10,则凭借《警察故事2013》拉高票房,尚世影业和联瑞影业为今年TOP 榜单新贵。

发行企业市场份额TOP5 中,中影发行的影片在各票房区间均有分布。5 亿以上票房区间仅余华夏和中影。5 家企业整体看,5000 万以下区间影片数量占比过高,而5 亿以上高票房影片数量严重不足。华谊、光线、乐视影业3 家企业影片票房大多分布在中间三档,且仍有较高增长潜力。

五、中国电影院线市场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3 年票房突破10 亿院线与2012 年持平,共有6 家,主力院线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根据院线票房及同比增幅、市场份额等数据,重新划分了2013 年院线前三梯队:第一梯队,年总票房在30 亿元以上,目前只有万达院线一家,为当前格局中的“一超”;第二梯队,年总票房在10-20 亿元之间,分别是上海联合、中影星美、大地院线、中影南方、广州金逸等5 条院线;第三梯队是年总票房在5-10 亿元之间,分别是浙江时代、北京新影联、浙江横店、中影数字、四川太平洋、河南奥斯卡、时代华夏今典等7 条院线。

全产业链布局一直是影视行业关注的重点,随着国内电影市场逐渐成熟,同质化的竞争必定导致某些影视企业整合上下游,加强对内容和渠道的把握以提高自身的市场存活率。对于电影制片等上游企业,处于下游的院线更具整合潜力。首先,院线有稳定的现金流,电影票房分成和经营其他收入,比如卖品、场地广告租赁、映前广告等构成了影院的日常经营收入,而院线在此之上是拥有稳定的现金收入。其次,院线方拥有渠道,银幕数的多寡影响着院线的票房产出能力。拥有较多银幕的院线可以通过区域发行、院线发行等模式保证影片的基本票房收入。

六、中国影院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电影票团购交易金额累计达36.4 亿元,月平均交易额为3 亿元。2013 年国内总票房为217 亿元,全年电影票团购市场为国内电影票房贡献16.7%市场份额。2013 年参与电影票团购的人数为1.29 亿人次,平均每月参与电影票团购的人数为1082 万人次。2013 年电影观影人次为6.1 亿人次,全年参与电影票团购的消费者占国内整体电影市场观影人次21%的比例。

2013 年在线选座市场规模突破12 亿元,约占年票房收入的5%。到2014 年在线选座市场规模将占票房收入的10%,2015 年将占到票房收入的15%以上。

2013 年已经开通在线选座功能的影院数接近国内总影院数的30%。预计到2015 年开通在线选座功能的影院数量将达到国内总影院数量的60%以上。国内大型连锁影院将100%开通在线选座功能。未来中小城市影院将是在线选座影院数量提升的潜力所在。

七、中国电影市场海外版权引进及电影出口

进口片按照引进模式分为分账片和批片(买断片),分账片目前由中影和华夏负责引进发行,批片目前可以由其他公司引进,但要占中影(华夏指标)。

2013 年进口电影中国地区发行总数为61 部,其中分账片达到上限34 部,批片为27 部,批片同比去年下降42%,票房份额仅为8%。分析认为,价格高,争指标难定档是主要原因。批片没有配额限制,受利益驱使,造成大量片方争相购买,抬高了价格,但购买后,影片上映指标档期难确定,容易错过最佳上映时间,随着盗版和新片的入市,最终影片失去竞争力。 2013 年国产电影海外市场发行的影片有45 部,较上年减少40%,但出口247 部次,较上年大幅增加66.9%。国产电影海外市场发行收入甚微,继2011 和2012 连续两年下滑后,在2013 年实现正向增长,同比增幅达32.6%,但对于45 部影片票房不足15 亿的收入而言,单片票房仅为300 多万。

国产电影海外市场一直是中国电影的软肋,艺术性和商业性均比美法等国有一定差距,目前合拍片等尝试尚未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但随着国产电影质量提升及海外发行渠道的逐步完善,海外市场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

八、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趋势

(一)中国相关政策的监管与扶持将进一步为行业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电影行业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此外,中国政府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工程,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政策条例都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营造了健康的发展环境。

(二)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为投资机构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中国电影市场投融资正处于发展初期,尽管目前仍具有一些不利于投融资的情况,但是随着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介入,中国电影产业融资将逐渐成熟,内地电影产业的融资渠道日渐增多。如版权质押银行贷款、私募股权融资、专项电影基金、合作拍摄及多方合资等形式,政府自行设立专项基金或者税收等政策的扶持,为产业融资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