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 分布规律 对策的研究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12:53: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

10地理二班 谢泳龙 100204089

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

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

2 张永双等.四川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

3 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 4 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4).

5 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

6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26(4).

7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

8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 9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

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

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

(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

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

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

的上部(即宽谷向峡谷的转折部位),单薄的山脊以及孤立或多面临空的山体对地震波最为敏感,具有显著的放大 效应,这些部位崩塌滑坡最为发育;(5) 不同的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虽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却决定了地

质灾害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滑坡多发生在软岩中,而硬岩中多发生的是崩塌。

《四川 5 1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张永双等《地质力学学报》

摘要: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 0 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 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 料未及的。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 初步调查成果, 简要论述了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沙土液化等 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害, 提出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某些发育规律方面一些 认识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于灾后重建和高烈度区城镇规划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殷跃平等《工程地质学报》

摘要:汶川地震触发了 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多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 ,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 ,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 。通过综合分析堰塞湖库容 、 滑坡坝高以及坝体物质组成和结构 ,对地震形成的 33处坝高大于 10 m 的滑坡堰塞湖进行了评估 ,划分出极高 、 高 、 中和低 4种溃决危险 。 汶川地震滑坡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平整的滑面 , “ 尖点撞击 ” 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 , 可以分为勺型滑床 、凸型滑床和阶型滑床等类型 。 据实地调查 ,滑坡附近震毁建筑物垂向震动非常明显 ,具有“ 地震抛掷 ” — “ 撞击崩裂 ” — “ 高速滑流 ” 三阶段特征 。 在高速滑流中 ,发生 3种效应 : ( 1 )高速气垫效应 ,滑坡体由较大块石和土构成 ,具有一定厚度 ,飞行行程可达 1~3 k m; ( 2)碎屑流效应 ,撞击粉碎的土石呈流动状态 ,特别是含水丰富时 ,形成长程流滑 ; ( 3 ) 铲刮效应 , 巨大撞击力导致下部岩体崩裂 ,形成新滑坡 、 崩塌 ,但是 ,其厚度不大 ,滑床起伏不平 。 本文以北川城西滑坡和青川东河口滑坡为例 ,分析了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及成灾机理 。 北川县城城西滑坡导致 1600人被埋死亡 ,数百间房屋被毁 ,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严重的滑坡灾难 ,举世罕见 。 青川东河口滑坡 — 碎屑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较为典型的高速远程复合型滑坡 ,滑程约 2400 m ,高速碎屑流冲抵清江河左岸 ,形成滑坡坝 ,致使 7个村庄被埋 ,约 400人死亡 。

《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韩用顺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摘 要: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 型 多 样成 灾 迅 速危 害 严 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 )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 质 构 造地 形 地 貌地层 岩 性 的 制 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 )利 用 和 遥 感 技 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程思,易加强《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摘 要 :汶 川县 位 于 四川盆 地 西 北部 ,山 高谷深 ,地表 切 割 强 烈 ,地 层 岩性 和地 质 构造 复杂 ,地质 灾害发 生频繁 ,造 成的损 失 巨大 ,成 为 国民经济和社 会 发展 的 重要 障碍 。在 分析汶川县地 质 灾害的主要 特征 、地 质 灾 害隐患

的基础 上 ,划分 出了地 质 灾 害易发 区 ,阐述 了地质 灾害的成因,提 出了地 质 灾害防 治的初 步规 划建议 ,同时提 出 了建 立地质 灾害信 息 系统 ,建立健 全群 专结合 、群测 群防 的防 灾减 灾和地质 灾害预报 预 警 系统 ,为有计 划地 开展 地 质 灾 害防治和合理 安排 生产 建设提供 了科 学依 据 。

《5 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谢洪,王士革,孔纪名《山地学报》

摘 要 :“ 5 . 1 2 ”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 , 主要分 布在龙 门山高 山峡 谷区和 四川 盆地深 丘 区等地 , 行 政 区划上涉 及 四川省的成都市 、 绵 阳市 、 德 阳市 、 广元市 、 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 , 甘肃省 的陇南市 , 陕西省 的汉 中市等 的山 区, 面积大 于1 0× 1 0 k m 。强烈地震 除直接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各种设施被 毁外 , 还在 山区引发 了大量次生 山地 灾害 , 形成 灾害叠加 , 导致灾情更 加严 重。次生 山地 灾害主要 沿龙 门 山地震 断裂带集 中分布 和沿河 谷两岸 山坡分 布 , 具 有下 列 特点 : I . 类 型多样 , 包括崩塌 、 滑坡 、 滚石 、 堰塞湖 、 泥石流等 ; 2 . 数量上 以滚石 、 崩 塌、 滑坡 为主; 3 . 导致 了大量人 员伤亡 ; 4 . 堰 塞湖主要由地震滑坡 、 崩塌形成 ; 5 . 泥石流活动具滞 发性 , 地震直 接激发 的泥石 流仅一 处 ; 6 . 对生态 环境破坏极大 ; 7 . 加剧 了防洪形势的严峻性 ; 8,主要沿龙 门山断裂 带活动 ; 9 . 活动强 弱与地震 烈度大小关系密切 。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施斌等《高校地质学报》

摘要 :在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灾情及其 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阐述了灾后重建中丁程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程强,吴事贵,苏玉杰

摘要:映秀至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研究中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实测了大量地质剖面,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分析论述了一处特殊的水压力致远程滑坡灾害基本特征及机理。在茂汶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显著差异,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6°~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5°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失稳位置在0.12坡高至0.91坡高之间,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在影响斜坡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多个因素中,地震动和斜坡地质结构是两个基本的决定因素。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黄润秋,李为乐《工程地质学报》

摘要:5 12汶川大地震 ( M s = 8 . 0 ) 触发了数以万计的 崩滑地质灾 害, 分 布范围 约 10 万 k m2。 这些地质 灾害的 空间分布固然受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 活动等 因素 的影响, 然 而主 要还是 受到 发震 断层的 控制, 沿 发震断 裂呈 带状分 布。 通过都 ( 江堰 ) ) 汶 ( 川 ) 路、 北川 ) 安县、 马公 ) 红光 3 个地质灾害集中发 育区的研 究, 发现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具有以 下断层效应: ( 1 ) 由于属逆断型发震, 地质灾害 的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 \上 / 下盘效应 \发 震断层上盘较下盘地质灾害分布密度 高、 范围广、 规模大; ( 2 ) 断层上盘 0 ~ 7km 范围为地质灾害强发育区, 断层上 盘 7 ~ 11 k m 范 围和下 盘 0 ~ 5k m 范围为 地质灾 害中等发育区; 绝大多数的大

型滑坡都分布在距断层 5 k m 范围内; ( 3 ) 断裂的转折和错列部位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部位, 大 型地质灾害也往往发生在这些 部位; ( 4 ) 滑坡滑动的优势方向为 N W - SE , 与映秀 ) 北川断裂的空间展布方向基本垂直, 这与地震波垂直于断层方向传播有 密切的关系; ( 5 ) 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 中发育在 ù 度及其 以上烈 度的区 域。其中, ?度区 发育密 度与 ú

度区的基本相当, ù 度区灾害密度只有前两者的 1 / 3 , 而 ? 度区发育密度只有 ?度区或 ú 度区的 1 / 1 0 。

三、文献资料的成果分析 1、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的关系

标题 作者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的关系 黄润秋,李为乐 在GIS平台上,对灾害点分布与高程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和图7所示。可见, 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高程为650~2 000 m,这个范围的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观 27%,但却分布有74.8%的地震地质灾害点,其中又以高程1 000~1 500 m范围密度 最高,达0.63个瓜m2。高程2 500 m以上地质灾害发育稀少,分布密度仅为0.05个瓜 m2。实际调查发现,研究区高程1 500 m附近,恰好与区域上河流从宽谷进入峡谷的部点 位相对应,这一部位地形坡度较陡,岩体卸荷最为强烈,地震响应最为突出,因而地震地质灾害也最为发育。实际调查还表明,地震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峡谷段的上部,而峡谷段的下部往往构成崩塌、滑坡体的碎屑物质堆积区. 图 例 2、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标题 作者 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程思 易加强 汶 川县地质 灾害 防治 工作 应本 着尊重 科学 的原则 , 从 地质灾害 的分 布特 征 和发 育情况 出发 ,结合国民经 济和社会 发展 的总 体规划及 生态建 设 、水 观 土保持等 相关专题 规划 ,按 照 “ 以人 为本 ”和 “ 以防为 主 , 防治 结合 ” 的基本 思想 , 在 建立健 全群测 群防的地质 灾害监测 系统 和预警 预报 系统基 础上 ,采用工程 治理 、生物 防治 、搬 迁避让 等多 种手段 ,对 区内发育 的地点 质灾 害按 轻重缓 急分 期分批 进行 防治 。 提 纲 1、群测群 防网络 的建设 是地 质灾 害防治 的基础在国土行 政 主管部 门进一 步落 实地质 灾害防治的工作 中 , 应 特别加 强群 测群 防网络 建设 ,层层 落 实 责任 ,加强 宣传教 育和 培训 ,落实 地质灾 害的防治预案 ,加强 地质 灾害 的预警 预报 ,做到县 、乡 、村 、户 四级联 防 。 2 、加强矿 业管理汶川县矿 产 资源丰 富 ,矿业 经济 较为发 达 。采 矿活动在创造 经 济效益 的 同时 ,也 遗 留了一定 的安全 隐患 ,对 人 们 的生命 财 产 安 全 构成 了一 定 的威胁 。因此 ,宜加 大矿业 秩序整 顿力度 , 加 强矿 山地质 环境 管理 ,避免 因采 矿诱发 地质灾 害。 3 、 加 强水 土保持 ,合 理利用 土地汶川 县农业 较 发达 ,开垦耕 地破坏森林植 被 、陡坡耕作 改 变斜坡 形态 和结构等 是诱发滑坡 等地质灾 害 的重 要 因 素 。应 加 强 地 质 灾 害 的生 物 治理 措施 ,选择 合适 的树 种或 草种 ,起 到生物 固土 ,减少大 气降水 入渗 滑体 和滑带 的数 量 ,辅 以坡改梯 、水 改 旱 、地表排 水等 措施 ,减少 水土流失 面积 ,降低水 土 流失强 度 , 增 强斜坡 稳定性 。 4 、以人为 本 ,移 民搬 迁对危 险性 较 大 , 但 危 害 程度 相对 较小 的地 质灾害威胁 范 围内 的住 户 , 遵 照 以人 为本 的原则 , 宜尽快实施 搬迁 。 对 目 前 相 对稳 定 , 但从 发展 趋势 来看 , 将来 仍 有 复活 的可 能 , 但 危 害程度 相 对较小 的地 质灾害威胁 范 围内 的住 户也应 分期 分批实施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