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至5全部说课稿(带目录打印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6:25: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至5说课稿合集

目 录

§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 1 - §2 函数的概念 - 5 -

§3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说课稿 §4 《函数的奇偶性》 - 12 - §5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 16 - §6 对数函数(第二课时) §7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 19 - - 21 -

- 8 -

§8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 23 - §9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 25 -

§10 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及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 30 - §11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说明 - 37 - §1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说明 - 44 - §13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 - 46 - §14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15 《算法的概念》说课稿

- 51 - - 56 -

§16 《程序框图》说课稿 - 59 -

§17 《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说课稿 - 61 - §18 《条件语句》说课稿 - 64 - §19 《循环语句》说课稿 - 66 - §20 《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说课稿 §21 《秦九韶算法》说课稿 §22 《排序》说课稿 - 73 - §23 《进位制》说课稿

- 75 -

- 71 -

- 69 -

§24 《简单随机抽样》说课稿 - 77 - §25 《分层抽样》说课稿 - 82 -

§26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说课稿 - 84 - §27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 89 - §28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说课稿 §29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 92 -

- 95 -

§30 《概率的意义》说课稿 - 99 -

- 103 -

§31 《概率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32 《古典概型》说课稿 - 106 -

§33 《(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说课稿 - 110 - §34 《几何概型》说课稿 - 113 - §35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说课稿 - 117 - §36 正、余弦函数图像的教学设计 - 121 - §37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128 - §38 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周期性

- 132 -

§39 《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教学设计说明 - 139 - §40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说明 - 141 - §41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说课提纲

- 144 -

- 146 -

§42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

§4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说明 - 155 - §44 正弦定理

- 159 -

§45 余弦定理说课稿 - 165 - §46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说课

- 171 -

§47 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 172 - §48 数列的概念说课稿2 - 177 - §49 《等差数列》说课稿 - 180 - §50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1) - 186 - §51 等比数列说课稿 - 189 -

§5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 195 -

§53 《不等式与不等关系1》说课稿1 - 201 - §54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说明 - 204 - §55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说课稿 §56 线性规划_说课稿(定稿)

- 214 -

- 208 -

§57 基本不等式_说课稿(定稿) - 221 -

§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