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1:35: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1)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物间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跟前事物、从森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

(2)只有人才是具有象征性行为的社会动物,人类的象征活动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

(3)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性特征,并且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象征能力。

11.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意义交换的前提,即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现代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和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1.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2.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缺陷?

Who(谁:传播者) says what (说了什么:讯息)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媒介)to whom (向谁说:受传者)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效果) 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陷: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这个模式还不完全,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质。

3.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1、该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互相作用之中2、模式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者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3、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但也有缺陷。P82

4.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6.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它是在对美国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研究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

7.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它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1)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2)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3)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交往”。

8.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2)要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3)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4)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就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便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5)综上,唯物史观是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从下面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在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和输出对象都是外部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消极的、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它具有下面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3.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1)人内传播在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和输出对象都是外部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消极的、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6.什么是基模或认知基模?它有哪些特点?

指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认知导引结构。

特点: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联合。

7.简述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P69

8.简述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的内容。P71 什么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路径”和“边缘路径”?

核心路径:以详细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边缘路径:以较为简单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9.什么是人际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10.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有哪些?

1、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取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互相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11.从哪些方面理解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人际传播的状态,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1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1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载体。在这里,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我们在前面讲到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14.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

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体姿在狭义上指手势和身体的各种活动姿势,在广义上也把面部器官活动构成的表情、神色等等包括在内。它具有以下传播功能: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15.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个人进行自我表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人能够充分认识和评价自己,但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因此,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群体的社会功能的三个方面:(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2)群体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2.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传播中形成的。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传播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信息的流

向越大,越具有双向性,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的成分也就越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合意、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也就越强,越具有凝聚力。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4.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面临群里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的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原因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5.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现象的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6.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7.什么是群体模仿

群体模仿是关于集合行为中传播机制的另一种理论。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8.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在集合行为中,匿名性原理会使个人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个人的姓名和身份,使个人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个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行为。

9.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

特点:1、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2、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3、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4、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10.简述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R=I X 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证据的暧昧性)即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之乘积成正比。

R=I X A X 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X社会成员的不安感X环境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