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片段教学说课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6 12:41: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伯牙绝弦》片段教学说课稿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我选择理解“善哉”,感悟知音两个内容进行片段教学。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

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