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14:41: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二)

张观计

一、隶书

我国书法历史的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书体艺术演变,在篆书艺术昌盛的战国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书体――隶书。这种书体相传是由狱吏程邈为方便快捷书写,将大篆、小篆笔画简化所创,因徒隶首创使用,故称“隶书”。隶书的最大特点是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并呈扁方,这是汉字向左右拓展空间迈出的革命性一步,同时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出现波、磔(读音zhe),用笔出现提按轻重的变化,为汉字向楷书迈进奠定了基础。“隶书”的代表作是蔡邕、蔡琰的《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传为蔡邕所书。碑石共46个,太学旧址在今洛阳市,碑立太学门前。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据说现已集存8000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从中或可一窥“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轨迹。

东汉熹平石经拓片

我们通常将隶书与汉代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汉隶”,就象我们将小篆与秦代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秦篆”一样。但从钱币实物上的书体看,汉代的钱币早期的铜币,无论是荚钱、八铢钱、五分钱、四铢钱,还是后期的五铢钱,并没有出现隶书,而是继续使用“篆书”,这让我们看出,汉代在钱币文化传承上仍然遵循着“汉承秦制”的规则。这个“规则”一直延续至两晋时代才打破。因为两晋时代,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时代,不仅诞生了后人景仰的“书圣”王羲之和一大批书法家,而且开创了书法“尚韵”的时代。纯欣赏的态度、强调审美的表现、对主体的尊重、对艺术技巧的理性把握,成为这一时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正是这种历史的进步,影响到钱文的应用。根据钱币实物呈现,钱币上最早出现“隶书”的是《汉兴》小钱。

十六国时期-汉竖读、横读“汉兴”钱币图片

东晋末期的十六时期,盘踞成都的李寿(起义军首领李特的侄子)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公元338—343年)并铸“汉兴”小钱,是我国钱币史上最早之年号钱(以年号注钱文),开创年号钱之先河,是中国古代钱币从重量记名到年号记名的转折点。过去很多学者

认为“汉兴”是汉代初期的荚钱,这是读史有误所致,以为“汉兴”就是汉代兴起的意思。“汉兴”二字隶书,文字风格淳朴,结构开张。钱文有竖读、横读二种,俗称“直汉兴”和“横汉兴”。径约1.2厘米,重1克上下。汉兴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数量不多,尤以横读者为罕见。但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隶书的特征是扁平,由于竖读的钱文左右不受限制,较之横读的钱文更适合展示隶书的特征,给人条达舒展的感觉。

另一枚早期隶书钱币是《天兴七年》,是传世的北魏铸币。天兴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年号(公元398年),天兴七年即公元404年。“天兴七年”材质采用黄金,是名副其实的金币,于1925年出土于洛阳北邙北魏陵寝之中。钱型仿照五铢钱,钱质厚重达16.8759克,形大如折二。铭文“天兴七年”,对读隶书的近楷,文字细劲、挺拔、秀气,结构开张,特别是“天”字的撇捺近乎夸张。

天兴七年金币是目前传世最早的纪年年号钱金币,金币公然铭有年号,一般人家似乎难有这个财力鼓铸金币,有这个财力的贵戚们,似乎也犯不着冒这个政治风险。根据《中国货币史》的作者彭信威先生的推测,倾向于接近这是国家或皇室铸造来赏赐用的金币。如果真如此,则此钱又开创了宫廷铸造金银币用来赏赐的先例。天兴七年金币这类赏赐用金币,在北朝很可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很可能受到外国(古罗马)金银铸币的影响。

另有研究者认为是银匠所为,属个别行为。因为北魏在建国初期包括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的盛乐古城和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期间,一直没有铸币,直到迁都洛阳的太和年间(公元495年)才实行铸币,而钱文使用的仍是篆书。

北魏“天兴七年”金币拓片及“太和五铢”和大夏国“大夏真兴”钱币图片

此外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大夏国的《大夏真兴》钱币,在钱币书法演进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攻占长安后建元“真兴”。“大夏真兴”钱即铸于此时,形制有王莽钱遗风,内外廓精好,径2.3厘米,重约2.8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旋读。“大”字从“太”,撇捺飘逸。“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上述两个少数民族政权钱币均使用隶书向楷书过度的文字,与书法演进的历史进程是吻合的,同时也说明汉字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辉煌历史。

钱币上隶书钱文比较讲究的是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文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宝”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其钱文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其义亦通。中唐以后铸造的“开元通宝”后背有一弧形,称之为“月痕开元”,形似指甲痕。此型出土极多,月痕开元钱文上,一改欧阳询书写的开元钱文端庄沉稳,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元”字首横加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呈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

2

唐代早期开元通宝、中期开元通宝(月痕开元)及五代的周元通宝和宋代的宋元通宝钱图片

开元通宝的“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通宝”名称的使用,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重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

开元通宝与唐玄宗的“开元”年号(公元713-741年)无关,由于不是年号钱,也有人旋读为“开通元宝”,但政治思想意义远不及“开元通宝”深远。直到太平天国时期仍有摹仿铸造的“开元通宝”。

隶书因其字体秀美,结构开张和特有的文人气息,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因此对钱文的影响是深远的,历朝历代都有它的身影,直到现在我国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仍然使用隶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套人民币简体“中国人民银行”和第三套繁体“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书体之隶书举要

钱币名称 汉兴 天兴七年 大夏真兴 开元通宝 乾元重宝 得壹元宝 顺天元宝 大历元宝 建中通宝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 咸通玄宝 开平通宝 开平元宝 制作年代 汉兴年间(338-343) 天兴年间(404) 真兴元年(407) 武德四年(621) 乾元元年(758) 乾元二年(759) 史思明(760) 大历四年(769) 建中元年(780) 建中年间(780-783) 会昌五年(845) 咸通11年(870) 开平年间(907-910) 开平年间(907-910) 书体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历史朝代 东晋 北魏 十六国-夏 唐朝 唐朝 唐朝-史思明 唐朝-史思明 唐朝 唐朝 唐朝 唐朝 唐朝 后梁 后梁 钱币名称 应运元宝 至和元宝 熙宁元宝 熙宁重宝 大康元宝 大康通宝 元丰通宝 大康六年 大安元宝 大安通宝 绍圣元宝 寿昌元宝 元符通宝 圣宋元宝 制作年代 李顺(994) 至和年间(1054-1056) 熙宁年间(1068-1077) 熙宁年间(1068-1077) 大康年间(1075-1084) 大康年间(1075-1084) 元丰年间(1078-1088) 大康年间(1080) 大安年间(1085-1094) 大安年间(1085-1094) 绍圣年间(1094-1098) 寿昌年间(1095-1100) 元符年间(1098-1100) 建中靖国元年(1101) 书体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历史朝代 北宋 北宋 北宋 北宋 辽 辽 北宋 辽 辽 西夏 北宋 辽 北宋 北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