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19:11: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漫谈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7月5日—6日,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邀请有关专家来常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研讨交流活动。我全程参与了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的交流活动,三个组所呈现出各自的不同风格与特点。在研讨交流过后,我就在琢磨,现在的学校课程建设该往哪里走?如何走得更科学?如何走得更深刻?如何走得更富有成效?

课程,这一词语,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校日常的课程安排、教材发放、课堂教学等内容;陌生的是现在谈论比较多的是学校课程、课程结构、课程资源等等内容。熟悉的是我们原来谈论比较多的是微观操作领域,陌生的则是课程的顶层设计、育人目标等上位概念。所以,学校的课程建设有两大转向,转向之一是从以教学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向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转向之二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向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中心。

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而育人目标的上位是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课程设置,还涉及课程管理和课程资源等内容。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一个杠杆,整体撬动了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所以,学校课程改革追求的应该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倘若我们能够认真做、坚持做和创新做,就一定能够走出符合时代要求、学生需求、学校追求的理想之路。

仔细地梳理,学校课程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背景分析;二是课程哲学;三是课程结构;四是课程研发;五是课程实施;六是课程管理;七是成果预期。本篇博文中就试图简述以上七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背景分析。在这部分重点突出以下内容:

学校课程历史。有位校长曾经说过,一所学校没有历史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历史而没有文化。而学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课程历史。在树立学校课程历史时,抓住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学校发展经历怎样的历史阶段,这几个历史阶段的课程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与值得借鉴的。

学校生源分析。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现状,我们才可能创造出符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生源分析通常包括:教育背景、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人生规划、爱好特长、发展倾向;认知特点、学习风格、学习习惯;人际交往、责任担当、意志品质;情绪管理、时间管理、非认知发展;等等。

教师状况分析。好的课程是三分设计七分实施;离开教师再好的课程都无济于事。所以,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教师状况的分析。我国传统的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主要注重教学教学素养和学科知识素养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素养和学科知识素养,还要有良好的课程素养。只有关注到了教师的发展需求,才可能对教师进行精准式的培训和培养。

区域位置分析。一所学校所处的区域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这所学校所拥有课程资源的多少。如果以学校为圆心,我们以1公里、2公里和3公里为半径,就可以刻画出学校的课程资源圈。这位学校课程资源建设至少提供了一个可以值得借鉴的思路。同时,我们还不要忘记,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也是学生社会性培养的发展方向。

社会期待分析。衡量一所学校的价值,往往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的适应性与贡献度。社会期待包含两种,一是家长对这所学校的期待;二是社会对这所学校的期待。一所学校的品牌价值和效应,更主要决定于此。所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办学愿景分析。办学愿景是学校的办学使命与价值追求。这样一种使命感和尊严感驱动着每一所学校,通过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办学愿景,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每一个人,都胸怀理想、激情澎湃;都恪尽职守、执着追求;都卓越成长、共同发展。

二是课程哲学。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应该建构一个基于特定课程哲学而组织化了的课程整体,将各课程有机结合成一个联系紧密、有逻辑的“育人整体”。

课程哲学不等同于教育哲学,包含于教育哲学。课程哲学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一种价值追求,是课程认识与理解的一种高度概括,是学校提升与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