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2:21: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吴江派主张“语言本色”,他们宗元杂剧的当行本色,主张多用民间俚语。吴江派的艺

术主张,对于规范戏曲的音律,冲击剧坛上追求骈丽、堆砌词藻的浮华文风,都有一定贡献。

② 临川派—— 至情、文采

代表人物及作品:吴炳、阮大铖、孟称舜 临川派的作家以孟称舜、吴炳的成就较高。 临川派理论:

? 以意趣神色为主。汤显祖认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

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答吕姜山》)!他甚至说“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 语言要有文采。汤显祖强调“丽词俊音”,主张语言要有文采。临川派强调内容,但在

戏曲音律上稍有偏激。

(五)明传奇资料与理论

《六十种曲》明末毛晋辑,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传奇总集,也是规模最大的戏曲总集。集中了元明两代一些著名的作家作品,反映了元、明两代南戏、传奇的概貌。

明清的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后期,出现了徐渭的《南词叙录》、王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著作。

王骥德《曲律》第一次对中国古代的戏曲创作规律作了系统且新颖的论述,对后来的戏曲研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理论建树,是对戏曲创作理论和写作规律的探索,对风神、虚实、本色、当行等问题作了深入论述。

吕天成《曲品》是中国古典戏曲史上第一部品评之作。

吕天成曲学理论 :事奇而真,合乎情理;删繁就简,重点突出;本色当行,雅俗共赏;贵于创新,忌在落套 。

1.爱情喜剧:高濂《玉簪记》、爱情悲剧:周朝俊《红梅记》、孟称舜《娇红记》 2.“临川四梦”——汤显祖《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3. 汤显祖“至情”论: 内容有三:

①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 “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②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词》) ③“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 4.王阳明“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 5.李贽的思想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文学思想:“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

哲学思想: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真心” 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 6.王艮: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六)清代传奇

苏州派领袖李玉、风情喜剧大家李渔、蒋士铨的诗化剧作 清初传奇

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 1.李玉:苏州派的的领袖。也是明清传奇作家中写作剧本及存留剧本最多的作家,现存完整的有18种。

作品:李玉的剧作可以明朝灭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作品以描写人情世态为主要内容,最负盛名的是崇祯年间刊刻的《一笠庵四种曲》,亦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 入清后的剧作主要有《清忠谱》《千忠戮》《两须眉》《眉山秀》《意中人》《万里圆》《风云会》《牛头山》《昊天塔》《七国传》《连城璧》《五高风》

《清忠谱》为李玉、朱素臣、毕万后和叶雉斐的共同创作。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描写了如火如荼的市民斗争,表现了新题材、新人物、新主题。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实”(吴伟业《清忠谱序》)的历史戏,在清代舞台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这对后来的《桃花扇》等剧有影响。 2.李渔: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戏曲理论:

? 重视戏曲文学

“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 ? 重视作品的结构 “立主脑” 、“减头绪”、“密针线”、“戒荒唐” ? 重视关目的安排

反对蹈袭前人,提出“脱窠臼”,主张选材要“奇”, 而又“不当索诸闻见之外” 。 ? 重视戏曲的语言 ? 其他方面

在音律方面。他是主张“恪守词韵”、“凛遵曲谱” 。

在科诨方面。主张科诨合于生旦净丑的身分,自然包孕事理之中。应“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

3.洪昇:名剧《长生殿》轰动北京。 《长生殿》主要情况: (1)思想内容:

? 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 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 “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4.孔尚任: “南洪北孔”

洪升《长生殿》脱稿11年之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桃花扇》诞生。 《桃花扇》主要情况: (1)内容及其意义 ? 作者创作意图

? 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 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 ? 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

想。

(2)艺术成就

? 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① 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② 一柄诗扇贯穿全剧。

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③ 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 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 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① 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 。

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 ② 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 ? 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 (《凡例》)。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② 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

(七)清代杂剧

题材内容:政治斗争剧、英雄豪杰剧、清官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反清反帝新剧 清初——繁荣时期 二、填空题

1.易见的元杂剧刊本有明代藏懋循编的《元曲选》和近要隋树森编的《元曲选外编》。 2.在元杂剧剧本中,宾白(简称白)是剧中人物的言语,而科范(简称科)是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

3.元杂剧中的女主唱称为正旦,男主唱则称为正末。

4.著名的散曲套数《不伏老》是元代杂剧空关汉卿的自叙之作。作者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这几乎是一篇浪子文人的宣言。

5.燕燕、赵盼儿、王瑞兰分别是关汉卿在杂剧《调风月》、《救风尘》和《拜月亭》中塑造的三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6.《单刀会》是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历史剧代表作。剧中突出了关羽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并借关羽之口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

7.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他描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爱情故事的杂剧《墙头马上》则比较爽朗轻松。 8.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高文秀的《双献功》就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

9.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10.士子与妓女之间的爱情是元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如著名剧作家石君宝的《曲江池》歌颂了李亚仙和郑元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马致远的剧作《青衫泪》也歌颂了妓女裴兴奴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爱情。

11.元明的杂剧传奇很多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莺莺传》,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陈玄稹的《离魂记》,石君宝的《曲江池》改编自白行简的《李娃传》,汤显祖的《邯郸记》改编自沈既济的《枕中记》。

12.明代剧作家朱有燉的杂剧《继母大贤》和元代关汉卿的杂剧《蝴蝶梦》都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这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个题材。

13.明代剧作家康海的杂剧《中山狼》借寓言来抒写自己的心情,王九思的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则借前代诗人杜甫之口发泄自己的积愤。

14.明代剧作家冯惟敏的杂剧《不伏老》写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是戏曲史上首部以科举考试为表现对象的作品。王衡的杂剧《郁轮袍》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科举考试的经历,沈自徵的《霸亭秋》写杜默落地后在霸王庙哭诉,都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15.明代剧作家王骥德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受;吕天成取材才《孟子》的杂剧《齐东绝倒》则通过对舜等古圣贤的戏谑,表现了晚明文人对传统的挑战。 16.明代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卢至的形象,剧中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显示出佛教对晚明文人的影响。

17.许潮的剧作多以文人的游宴雅集为题材,如《兰亭会》一剧写王羲之、谢安等人上巳集会修禊,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风雅的倾慕。

18.孟称舜将其《古今名剧合选》所选杂剧分为婉丽、雄爽两类,并根据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苏轼的《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之意,分别命名为《柳枝集》和《酹江集》。

19.南戏《白兔记》写刘知远由流浪汉而成为皇帝的故事,属于在民间颇受欢迎的发迹变泰题材。

20.明初剧作家丘璿 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灿的《香囊记》在创作主旨和情节安排上都亦步亦趋地追随高明的《琵琶记》。

21.南戏《王状元荆钗记》与《张协状元》、《赵贞女》等谴责文人负心的作品不同,它借书生王十朋和钱玉莲的爱情故事,赞扬了文人在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忠贞。

22.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龙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 23.赵五娘和李琼梅分别是南戏《琵琶记》和《小孙屠》中的人物。

24.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

25.“灯前修本”是明代传奇《鸣凤记》的一个片断。这部传奇表现了嘉靖年间杨继盛等忠义之士与权奸严嵩父子的斗争,开启了此后时事剧的创作。

26.古代戏曲中常用误传错认法来结撰情节。阮大铖的《春灯谜》一剧就以十错认造成一系列的波澜,堪称错认法的典范之作。

27.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包括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和《荆钗记》、《南柯记》。

28.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又成为其他剧作的表现对象,如清代蒋士铨的《临川梦》就以戏曲形式为汤显祖作传。

29.明代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剧作家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南戏概论性质的专著。而王骥德的《曲律》则是一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著作。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则为创作提供了一本可依赖的工具书。